返回

2022-01-13

在那遥远的棉花糖村

作者:赵丹 时间:2022-01-13 阅读:417


   威宁自治县云贵乡马街村,是一个彝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寨,全村416户村民,仅有1户汉族。村里全年雾雨绵绵,阴冷潮湿,所以,在县里其他乡镇感受温暖阳光的时候,从相邻的雪山镇望下去,我们村就笼罩在一片云海之下。那片云海,在我看来,就是一大坨软绵绵、甜蜜蜜的棉花糖。村里偶尔出太阳的时候,我头顶上的这坨棉花糖就被温暖的阳光烤化了。质朴的山风拉扯着棉花糖,把它们分开、撕碎,落到村里各个山头,于是,那些山头上、山坳里,又分别出现了一小朵一小朵的棉花糖,在阳光的加持下,它们有的变成橙色、有的变成粉色,最后越飘越远,和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有这样的美景的地方,就是我心中的棉花糖村。
  2021年5月29日,我40岁的生日,也是我离开棉花糖村的日子。那一天,我买了两只鸡,向村主任借了一口大锅,在村委会为战友们做了最后一顿饭。离开的时候,我算了一下自己驻村的日子,整整两年零九个月,共1029天。
  1029天的时间,足够一个孩子在母亲体内孕育、出生直到蹒跚学步、牙牙学语。而我,作为一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就在那个距离县城有85公里的遥远的棉花糖村,亲身参与了一场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亲自鉴证了这个边远山村的美丽蜕变。
  在那遥远的棉花糖村,有我那可爱的乡亲们。
  乡亲们平时都是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在交流,面对我这样一个忽然闯进他们生活的外乡人,刚开始,他们是不信任的。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开始挨家挨户的走访,我和乡亲们说话,他们或许能听懂,但他们不理我,而是转头用本民族语言和村干部们说话,村干部们再翻译成汉语告诉我。有那么一瞬间,我有些恍惚,这还是在咱们县里驻村吗?怎么感觉像出了国似的,离开支书、主任这两个翻译,我就成了聋哑人!
  这样尴尬的走访持续了一段时间,我的倔脾气上来了,已经勉强认识路的我,决定自己去走访。想到自己是个女同志,和妇女交流也应该容易些,我就先去走访那些妇女。但她们有的只是笑看着我不说话,有的回答一句听不懂就继续埋头干活,还有的,老远看到我要走向她家院门,就转身进屋关上了门。这样的僵局一时不能改变,但一次村小学的家长会,让我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我发现,平时对我爱答不理的乡亲们,参加村小学的家长会,很积极,外地老师们说的话他们也都能听懂。对,就从家长会让他们认识我。
  我带着通过走访了解到的30名家庭贫困学生的名单,回到了工作单位县关工委,向关工委的老领导们汇报了村里的情况。老领导们当天就开会研究决定,从关爱经费中拨一笔助学金给我们村小学的这30名家庭贫困学生,并亲自到村里看望孩子们,给孩子们发放助学金。那次的家长会开得很成功,孩子们认真聆听了老领导们的谆谆教诲,家长们望着我的眼神中,也露出了一丝真诚的笑意。
  在棉花糖村工作的日子,最重要的就是和这些乡亲们的沟通。因为有了很好的沟通,我们才能组织乡亲们投工投劳,打通家门口的一条条串户路;因为有了很好的沟通,我们才能把那些不愿劳动的“懒汉”送去扶贫车间,增加收入;还是因为有了很好的沟通,我们才能说服乡亲们背井离乡,搬迁到县城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
  就这样,我和全村的乡亲们从陌生到认识,从认识到熟识,从熟识到认可。渐渐的,我走村串巷的时候,乡亲们都会热情地和我打招呼,遇到难题了,也会主动联系我。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村民杨大姐和罗大妈会给我打电话,她们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对我说:“天气好得很,我们约你去青山梁子玩。”在村里值班的周末,放牛的妇女们还会到村委会找我:“书记,你一个人呆着没伴,和我们放牛去吧,我们烧洋芋给你吃。”棉花糖村,已经彻底敞开了她温暖的怀抱,接纳了并不完美却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我。
  在那遥远的棉花糖村,有我最亲爱的战友们。
  我和老赵是结伴而行一起去的棉花糖村。按照要求,我们所在的单位只需要再选派1名科级干部驻村,但我们俩的身体状况如果单独驻村,都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我是高度近视且有夜盲症,白天还好,若在夜间或光线昏暗的环境下就视物不清,行动困难。老赵之前出过车祸,髋关节粉碎性骨折,至今腿上还有钢板,爬坡上坎必须有人搀扶才能前行,我则因膝盖半月板损伤,下坡下坎又需要有人帮助。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两个女生一合计,主动去组织部请缨同驻一个村。从此以后,在棉花糖村的山间小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我们相互扶持的身影。爬坡上坎的时候,我走在前面,不时回头拉一下用尽全身力气才能爬上一个高坎的老赵。下坡的时候,老赵又走在前面,以便扶住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轻松跳下一个坎的我。若是晚上夜访农户,老赵就打着电筒,拉着我一起行走,还不时叮嘱我小心脚下的一切障碍物。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日渐艰巨,小潘和小昝也来到了村里。小潘是乡里选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小昝是县里选派的下沉干部。这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的到来,给棉花糖村增加了更多的活力。
  在一起共事的日子忙碌且充实,但就像一家人一样,难免有为了工作置气拌嘴的时候。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和老赵闹了别扭。村主任老杨对我们说:“大家在一起工作,就像一家人一样,也会闹别扭,但再生气也还是一家人。就算哪天我们不在一起工作了,再相遇的时候,也要一个看着一个满心欢喜才好呢。”
  从那以后,棉花糖村的小伙伴们开始习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化解因工作繁重的压力而带来的负面情绪。那就是继续加班,如果加班到十点我们的情绪还没有缓解,那就加班到十二点。在黑夜和疲惫面前,这种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情谊就会被激发得更彻底。那么多的难题我们都一起解决了,那么多的苦难我们都一起经历了,这些偶尔闪现的小矫情、小蛮横,都是浮云。
  2020年的9月,老赵因为身体原因,提前返岗,告别了棉花糖村。她走后的那几天,我的情绪特别低落。有战友离别的不舍,也有即将一个人面对更多繁重工作的焦虑。有一天晚上,微信里和邻村的驻村干部们聊天,聊着聊着就哭了。第二天中午,邻村的战友们都来看我了,给我买了水果,陪我聊天。晚上,回城办事的小潘也回来了,我们像往常一样,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后,泡着脚、敷着面膜,互相鼓励,彼此安慰,告诉对方一定要在棉花糖村继续坚持下去。
  以前看武林外传,最喜欢同福客栈的屋顶,每个人难过惆怅,都可以坐在上面喝壶小酒发发呆,并且总是会被人发现,然后就有人过来陪着,佟湘玉、郭芙蓉、祝无双、白展堂、吕秀才、李大嘴、莫小贝……这屋檐下面是江湖,屋檐上,是温柔人心!在棉花糖村坚守的1029天,能让自己坚持不懈、恪尽职守的精神力量,一方面来源于自己坚定的信仰,另一方面,就是这些春夏秋冬一路走来,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战友们。
  在那遥远的棉花糖村,我开始学会不惧怕黑夜。
  我是一个对环境有这超强适应能力的人,但原本也不怎么喜欢热闹的我,来驻村后,还是对村里的黑夜有了深深的恐惧。我们村委会坐落在村里通往乡里778县道旁的半山腰上,周围没有人家户,在没有修建新路之前,四周都是山林。刚开始,我们还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就只能靠着办公室微弱的灯光照明。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乐此不彼地购买了小音箱,麦克风。在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工作后,一个人在院子里唱歌,跳舞,对我而言,这是我对待艰苦生活的最后一点倔强和骄傲。同住的小伙伴们都很内敛,小昝每晚都在房间里看书,老赵也在房间里追剧。只有我,一到夜幕降临就要在月光中歌唱,在星空下起舞。直到后来小潘也来了,我才有了一个可以一起泡着脚,敷着面膜,聊八卦的小伙伴。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越来越艰巨,村里又陆陆续续来了一些下沉干部。村委会的院子里,也安装了路灯。我不再有能随心所欲安排自己时间的夜晚,因为之后的每个夜晚,我们不是在走访农户,就是在办公室里完善各种资料。白天和黑夜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都在拼尽全力忙碌着。黑夜越来越长,睡眠越来越少。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后,下沉干部们都回去了,小昝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小潘也搬回了乡里居住。村里的黑夜,又剩下我一个人。村委会的院子里,有三四盏路灯,我把其中一盏路灯的灯头对准了厕所的大门。即便是在村里已经练就了一颗钢铁雄心,却还是会在每天晚上一个人去上厕所时,有点小小的害怕,倒不是害怕有坏人图谋不轨,就是怕附近偶尔跑来的野猫野狗,会突然窜出来吓自己一跳。夏天的夜晚我是不敢开灯的,因为只需要一点点灯光,四周的蚊虫就会蜂拥而至。那些大大小小的蚊虫,拼命用自己的身体撞击着玻璃,发出类似于下雨的沙沙声,就算把灯关掉躺在黑夜里,虫儿们撞击玻璃的声音也还是会有。因为屋内的这个人,就是这深山老林的黑夜里最巨大的活物,也许它们都想进到这屋子里,喝一口新鲜的人血。夏天的夜晚,我也是不敢随意在地上捡东西的。因为我曾经把地上一个正在缓缓移动的物体,错看成一只受伤的小鸟。捡起来凑近一看,居然是一只丑陋无比的癞蛤蟆,吓得我当时就把癞蛤蟆扔出了几十米。
  如果问我这几年驻村生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在跌跌撞撞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初心。不管在哪里,在什么样的岗位,我都会认真工作、热爱生活,再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不再惧怕黑夜的我真想端起两杯美酒,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最后心平气和地正式问候一声,你好,黑夜!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乡村振兴扬帆起航的时候,我和小昝也要和棉花糖村说再见了。小潘终于在脱贫攻坚胜利后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兑现了自己立下的村里不脱贫,自己不脱单的庄严承诺。我们离开后,她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带着村支两委干部们为了棉花糖村的锦绣前程继续努力着。小潘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自己离任之前可以把棉花糖村的“家庭牧场”养牛产业发展起来。而在她离任的时候,棉花糖村已建成村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养殖场3个,建“家庭牧场”320户。
  每次写棉花糖村的故事,都是停不下笔的文思泉涌,恨不得将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故事,都融入笔端,写到尽兴。在那遥远的棉花糖村,一路上有艰辛、有坚持、有奉献、有牺牲,也有收获。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是我们这代人最引为傲的奋斗成果。无数的你我他,凝聚成磅礴力量,千万件动人的故事,成就了历史伟业。对每一个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而言,脱贫攻坚的奋斗经历,终将成为此生刻骨铭心的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