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年味乡场里的收获故事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时间:2022-01-20 阅读:345

繁荣的年货市场
本报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1月15日,恰逢五里岗街道棒木社区赶场,临近农历春节,周边的居民都携家带口走出家门,到乡场上挑选年货,格外热闹。
早上10点,冬日暖阳下的棒棒树(小地名)集市,已经烟火气满满。叫卖声、吆喝声、讨价声融在一起,各个摊位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放整齐,前来赶集的村民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在集市边走边看,时不时与 偶遇的熟人亲友寒暄问候,小孩子们蹦蹦跳跳地闹着挑选着新衣服和玩具。
“砂糖橘,甜得很,10块钱5斤,先尝后买啦。”在乡场中,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声音洪亮,在嘈杂的集市“占得先机”,吸引了过往群众的注意。
“10块钱6斤,我多买点。”
一听到这个数字,摊主连连摇头:“小本生意,不能少了,你可以先尝尝味道,不甜不要钱。”
几番来往,几位村民都买了不少砂糖橘,摊主满脸带笑,吆喝声更响亮了。摊主名叫周朝爱,今年48岁,是乡场里的常客。“我家是羊街镇的,出来赶乡场已经有20多年了,最近几年,随着我们威宁人致富奔小康,周边的乡场都变了样。”周朝爱说。
说起变化,周朝爱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最开始他用背篓背着农产品、水果、鸡鸭赶乡场,天不亮出门,天黑了才回家,一天下来挣不到几元钱。后来,他做了个板车推着赶乡场,卖的东西多了点,但是路不好,推着走也吃力。再后来随着乡镇的路越来越平整,他买了辆三轮车。前两年,他发现老乡们赶场花钱越来越大方,三轮车不够用了,他又买了辆小货车。
“以前,大家销售的货品都是那几样,后来,交通方便了,大家能走远点去进货,乡场上的时兴货也越来越多了。”周朝爱说,当发现新鲜水果越来越畅销,他把注意力放在了水果销售上。
“春天有樱桃、夏秋有苹果,冬天有柑橘,生意好的话,赶一次场能卖1000多元,过年前是乡场销售的旺季,只要水果品质好,价钱贵些,老乡们也愿意掏钱买。”周朝爱说,如今公路修到了各个村,除了赶场天,他还时常开着货车沿路到村销售。“月收入有4000多元。挣的钱和外出打工差不多,又能照顾家里人,心里面踏实。”
小乡场的变化是威宁奋力推进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的缩影。过去五年,威宁314个贫困村、26个贫困乡镇全部退出贫困系列,累计减贫34.55万人,2021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999元、1247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