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陈仕良的湿地记忆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王瑶 周阳 时间:2022-01-20 阅读:291

陈仕良观看湖面的鸟
陈仕良的心里“住着”很多种鸟。无论心情如何糟糕,只要往湿地一站,看一看群鸟飞舞,立马就“满血复活”。
陈仕良今年56岁,目前是贵州威宁锁黄仓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服务中心主任。
1月6日,威宁气温骤降,锁黄仓国家湿地公园内,水雾氤氲,飞鸟清鸣,一切都是湿地原生态最美好的样子。
“刚被调到锁黄仓时,一看这里荒凉的样子,心情就糟透了。”陈仕良说,我干了拆迁几十年,成绩突出,一下子换成管湿地,说实话,我的内心是抵触的,因为当时我连什么是“湿地”都不知道。
就这样,老陈不情不愿地上了岗。
“最开始很没有信心,甚至找不到事情做。”老陈坦言,自己当时毫无经验、无从下手,听别人汇报工作也听不懂,来了两三个月,很多鸟和植物都叫不出名字。
直到半年后,一次接受国家验收的经历,让他一下子找到了“感觉”。
验收时,专家们看到这里漫天飞鸟,而且还有很多珍稀鸟类,赞叹锁黄仓的生物多样性“天赋异禀”,最后,给了锁黄仓一块“免死金牌”——无限期整改。
“自从那次以后,我开始越来越喜欢这里,工作越来越有信心。”老陈说,我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一想起自己就要离开,还真舍不得,退休都不想退了。
是什么让他对锁黄仓恋恋不舍呢?——鸟。
说起自己这几年的转变,老陈非常激动。“我现在每天来湿地都很期待,看到不认识的鸟,马上拍照发给专家,请他们帮助辨认。一般不到五分钟,就能收到他们的解答。”
“一开始,专家发给我鸟的名字,我连字都认不得。太生僻了!”听着老陈这段“糗事”,大家哈哈大笑。
“快看,快看,这是雀鸭吗?和喜鹊长得太像了。”老陈兴奋地用手指向湖面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雀鸭!
威宁县城,湿地众多,又处在候鸟迁徙路线上。锁黄仓正好在草海下游,因此还有一个名字——“小草海”。每年冬天候鸟飞抵威宁后,一部分会去草海,另一部分会来锁黄仓。
“小时候,不懂事,经常与小伙伴一起捕鸟、掏鸟窝……谁会想到,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护鸟’。”老陈坦诚地说,现在回想起这些,真是非常羞愧。谁都没有权利和资格去剥夺一只鸟的生命,这也是我来锁黄仓之后,才发生的转变。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真的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夏天,来了很多白鹭,白花花的一片,真的很漂亮,甚至有少部分越冬候鸟还变成了留鸟。”
在陈仕良的带领下,锁黄仓团队10名成员越来越有动力和凝聚力。退耕还湿3400亩、拆除公园红线范围内房屋17栋、开展巡逻管护、实施草海下放河湖连通工程……大家都在奋力保护好锁黄仓这片“净土”。
从“捕鸟人”到“护鸟人”,“靠山吃山”换了种“吃法”,陈仕良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缩影。就如他所说,“保护湿地、保护鸟类,是一件千秋万代的事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湿地成为鸟类的‘乐园’,我觉得无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