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户杨柏苍的“高标准”生活
作者:李继航 耿纳 夏梦月 周阳 时间:2022-01-25 阅读:200

杨柏苍整理摊位
1月18日下午4点,恰逢麻乍镇赶场的日子,集市上的吆喝声、讨价声交融在一起,格外热闹。
73岁的杨柏苍将摊位摆在道路的拐角处,几个陶土做的火炉芯有序铺列。与其他人卖力吆喝不同,老杨悠闲地坐在板凳上,与街坊唠唠家常,直到有人询问价钱,才会介绍商品。
“卖火炉只是我的兼职,其实我主要还是种菜。”见我们前来,老杨热情地打招呼,“别看我这把年纪了,种起菜来和年轻小伙子差不多。”说到这里,老杨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老杨家住麻乍镇双包塘村,早些年要照顾家中的4个孩子,一直在家务农。“以前路不通,要卖点东西就要趟过马摆大河到对面的云南去赶场,天不亮就出发,打着手电筒赶路,早去晚来,出门至少要带两对新电池。”杨柏苍说。
后来,子女陆续成家,各自有了属于他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走上了小康路。但忙碌了一辈子的老杨停不下来,将分家后剩余的一亩半土地全部种上了蔬菜,2017年还在麻乍镇上租了一个小门面,办了营业执照,卖火炉和农用品。
子女都劝老杨放下手里的活,享享清福,但老杨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活动起来,一是抓点小收入,二来还可以锻炼身体。”
“走,我们去地里看一看。”下午5点,杨柏苍收拾摊位后,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的菜园参观。
老杨的菜园就建在车路旁,平坦开阔地土地上,青菜、蒜苗、小葱、豌豆尖等时令蔬菜次第铺开。为了更好地管护蔬菜,老杨和72岁的妻子李文兰索性就在菜园旁建了一个简易房,夏天避暑,冬季取暖。“我把秤也带过来了,过往的路人直接就到地里现采买,他们有乐趣,我们也有收入。”杨柏苍说。
为把蔬菜种好,老杨还花了8天时间打了一口水窖,将管道牵到了田间地头,采用“喷灌”的方式浇水,在老两口的精心呵护下,菜园的蔬菜品质高、卖相好,在周边不愁销路。
“一个月要赶9次场,能卖个3600多块钱,和年轻人在外打工差不多。”谈及收入,老杨得意地说,“前两年,我还在大棚里种了些草莓,一季就要挣两万多,最远的还卖到了贵阳。
趁着夕阳还未完全落山,老杨赶紧牵起水龙头,为即将要上市的蔬菜补充水份,举手投足间,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以前吃的是包谷饭,想吃顿米饭要等逢年过节,现在家里的肉吃都吃不完了,反而想吃点蔬菜解解腻了。”对比起过往,老杨直言,现在的日子就是夫妻俩所想的“高标准”生活。
如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旧是两位古稀老人的日常生活规律,与前些年不同的是,这时候的劳作已成为了幸福路上的休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