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2-11

与鸟儿做朋友 共享好生态

作者: 时间:2022-02-11 阅读:268


 (上接1版)
  记者注意到,草海边的民居房顶上,院落里,甚至村民家的牛背上,都不时有鸟儿驻足嬉戏。
  “天气好的时候,每天有很多人来草海边散步游玩,这些鸟儿也许是习惯了这种场景,也不怕人。”家住草海边的许绍林告诉记者,清晨鸟儿会成群飞往草海周围的山林觅食,下午四五点则会飞回草海饮水嬉戏,它们通常结伴而行,多则两三百只少则二三十只,“在这里时常能看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
  “近两三年,不仅在草海越冬的候鸟内逐年增加,更是跨出草海保护区边界,融入市民群众的生活。”许绍林有观鸟的习惯,他说,生态治理给环境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开门见绿、行路见荫、出行见鸟,成为城市生活的美好体验。
  鸟儿入城,得益于草海生态系统的改善。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三大高原湖泊(草海、滇池、青海湖)之一、中国Ⅰ级重要湿地、贵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不仅如此,这里还是“鸟类王国”,被誉为世界十大观鸟基地。
  眼下正值候鸟迁徙季节,省内外前来草海观鸟爱好者的朋友圈里好生热闹,各种鸟儿的美图争奇斗艳,让人看了不但增长知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更让人心生欢喜。
  鸟类是湿地环境的指示物种,在一年又一年南来北往的迁徙中,记录宣传草海的生态。它们所选定的“落脚点”,一定是生态系统健康、湿地环境优美的地方。近段时间,这些到访的“客人”再次集结,10多万只越冬候鸟包括黑颈鹤、灰鹤、丹顶鹤、黄斑苇雉等各类国家珍稀保护鸟类,他们在草海里停歇觅食,形成了一道独特而美好的风景线。远远望去,候鸟如同珍珠一样点缀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这些鸟儿时而悠闲地嬉戏觅食,时而振翅击水,时而结队翱翔,优美的身姿为这里平添了几分生机。
  随着草海生态环境的逐渐好转,在此栖息、繁育的鸟类种群与数量逐年增加,其背后彰显的生态价值巨大——近年来,为持续优化候鸟的生存环境,贵州省各级政府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湿、生态补水、湖水疏浚等一系列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保护湿地和水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在草海形成了岸绿、景美、宜居、宜游的生态长廊,为人与这些长着翅膀的朋友和谐相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这些越冬候鸟包括黑颈鹤、灰鹤、丹顶鹤、黄斑苇雉等各类国家珍稀保护鸟类。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最近全省越冬水鸟调查暨鹤类同步调查监测中,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1800多只,这是数量最多的一次。同时,还监测到今冬到草海越冬的候鸟继续增加,保护区鸟类种类增至246种,其中18种为贵州鸟类新纪录,生物物种也由2016年1954种增加到2600种,生态综合治理成效立竿见影。
  “贵州省各级党委把爱鸟护鸟作为重要工程来抓,威宁县群众爱鸟护鸟已经蔚然成风。通过爱鸟护鸟,我们吸引了大量的客人到此旅游、观光,甚至投资。”威宁县委常委、副县长丁力是东西部协作从广州来贵州威宁对口帮扶任职的,在他看来,候鸟是大自然恩赐威宁的生态财富。为了护好一湖清水,让候鸟有个温暖的家,威宁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生态威宁、绿色家园”创建领导小组,并形成保护环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压力传导机制和责任落实体系,围绕草海生态安全,开展常态化巡查。同时,威宁实行法治关口前移,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刘广惠等当地群众的护鸟爱鸟行动,潜移默化地感召着周围的许多人,与此同时,我省各级常委政府十余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为主题的保护和爱护鸟类宣传活动,当地的许多人的思想观念正在悄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