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湘妹子驻村记
作者:马召凤 赵伟 时间:2022-03-03 阅读:219
在黔湘妹子驻村记
——访90后驻村女干部邹密
记者 马召凤 赵伟

邹密走访群众
红旗村,位于被称为贵州“小西藏”的威宁县。作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3%的深度贫困村,红旗村自然条件恶劣——海拔高、土地碎、水源少,常年雨雾笼罩、阴冷湿凉,村民长期只能依靠种植洋芋和玉米为生。2021年,红旗村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的挑战接迥而至,发展致富任务艰巨。
2021年5月,来自贵州省委办公厅的邹密主动请缨到威宁县驻村,担任红旗村支书助理,真正成为了一名乡村振兴的实战员。从走村入户、与村民围炉摆谈,到挖地除草、在地里学干农活,邹密从一个玉米高粱傻傻分不清的“农盲”,变成了一名会讲土话、能走土路、肯干土活的地道“土娃”,也见证了红旗村从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寨,一点点蜕变成“省直机关工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级试点。
早春的威宁县新发乡红旗村,前几天下的雪还未退尽,在海拔2300多米的村公所,雾气和寒气一同在空气中蒸腾。一大早,邹密就和村干部们开始了走村入户。
“婆婆,我来了,你这两天怎么样,腿还疼不疼。”才刚到张小明老人的家门口,爱笑的邹密就开始和老人寒暄,问问身体情况,话话家常。老人一个劲儿的拉着她的手和她说话。张小明老人今年78岁了,记忆力不好,看到邹密却能准确的叫出她的名字,撒娇似地和她说道“你前几天给我拍的照片我找不到了。”驻村期间,邹密常常会带着相机,给村民们拍全家福,给独居老人拍纪念照,还自费到威宁县城的照相馆洗印出来再一家一家送上门去。
在省委办公厅工作的三年时间里,邹密走遍了贵州88个县的73个,见证了千百年来贴有贫困标签的地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乡村振兴的战斗打响后,她主动申请来到最艰苦的一线,驻村一月,邹密已遍访红旗村全村219户农户,实现了户户见面,还制作了村情地图。如今,全村219户,她能清楚地叫出每一户户主的名字。一些特殊的家庭,她走访的勤,不仅完全摸清了底细,还建立了亲人般的关系。
“米飞、永富、思晴,阿姨来看你们咯!”在村民林绍忠家,几个孩子就听到她的声音就开心地往她身上蹭,一会儿要她抱,一会儿要和她说悄悄话。这是90后驻村女干部邹密到红旗村驻村的第10个月。
回想刚到红旗村的第一天,邹密还记得被乡里的干部“劝退”的场景,“来我们这里驻村,你肯定是要哭鼻子的。”以为这个城里来的小姑娘肯定不能习惯村里艰苦的生活环境。但是邹密内心坚定,这个名字叫红旗的小村庄,就像是一面旗帜,让她无所畏惧,并坚持了下来。
“如今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我想到最偏远、条件最差的地方来,想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奋力拼搏。”
这个平时大大咧咧爱说爱笑的姑娘,干起工作却一点儿也不含糊。
——荒坡坡种出了产业致富“金双芋”。“没有产业就没办法实现乡村的振兴。”千百年来,红旗村只能种出洋芋和玉米,难道就找不到其他致富的新路子了吗?邹密和其他村干部一起,试种西兰花、白萝卜,请来专家团队到村“把脉问诊”,综合村情和土壤、水源、气候的实地勘测结果,明确2022年发展400亩魔芋和500亩高产洋芋的“双芋”产业。不仅如此,还争取到了10万元帮扶资金,在村里建起了养殖场。
走在900亩产业地的田埂上,邹密和村支书李章红说道“支书,今年的天气有点晚,还好我们年前把地都给犁好了。”伴随着几场春雪降临,耕过的土地冒着雾气,在阳光下呼吸。
——“文化荒漠”吹来了文明新风尚。和产业发展的探索尝试相比,文化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更加需要耐心的事业。在走访了全村219户农户之后,邹密发现,村子里有电视机的家庭不多,孩子们除了书本教育,少有机会接触到外界的信息。“要让他们看到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的世界。”
去年,邹密联系到了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宣讲团到村宣讲,给孩子们讲述了村子之外的世界,希望通过自己所做的一点一滴逐渐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
了解到很多小孩甚至连县城还没去过,邹密专门组织红旗小学的9名小朋友到贵阳、到井冈山,参加实践活动,接受党史学习教育。让孩子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学习党史知识。
“不仅仅是一年、两年,希望能够把它做成五年甚至十年的项目,每年我就带10个小朋友出去看一看,看看大学,看看博物馆,看看那些优秀的企业。”邹密希望通过走出去看看这样的方式,为孩子们带来一点点能够照亮未来的光,也为村子里带来崇尚学习、崇尚教育的新风尚。
——“脏乱差”竖起了治理新标杆。乡村要振兴,就要进行规范治理。“对红旗村来说,治理的第一步就是环境卫生整治。”看着挂在村公所墙上的“环境卫生评比‘红黑榜’”,邹密拿起了手中的相机,从最开始直接把牛粪堆在大马路上的、锅碗瓢盆用后不洗的,到现在人人争当卫生“红旗户”,一张张照片记载了半年来村里环境卫生治理的成果,也记录着红旗村探索村级治理的小小尝试。
不同于其他发达地方,红旗村的治理还要从基本的硬件设施配套做起。为了解决村民“无厕可上”“有厕难上”的困窘,邹密用两周时间跑遍了全村所有厕所,从厕所有没有、建得行不行,到厕所怎么建更好,凭借着这份详实的排查报告,邹密帮助村里申请到了6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厕所革命”。无惧满身“酸臭味”,只愿换来群众满意新生活。
这是驻村干部邹密的第10个月。回到当下,天气放晴,邹密和村干部们回到了红旗村,她拍拍走访时溅在裤腿上的泥巴。在休息的间隙给远在湖南的妈妈打了一个短暂的视频电话之后,又和村干部们开起了支部会,围绕着新建养殖厂如何经营开始了集体讨论。
会议室外,鲜艳的红旗在红旗村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