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脱贫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作者: 时间:2022-03-08 阅读:243
毕节:脱贫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翟培声 周阳 夏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毕节广大干部群众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一年来,从乌江源头到赤水河畔,从九龙山下到纳雍河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号角响彻山乡村寨。防返贫兜底线、强帮扶兴产业、多举措促就业,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脱贫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老杨,你家的大病医疗救助的钱村里和乡里都给你申请了的,需要走程序,等县医保局审批过后,就打到你的账户上,再耐心等等。”
3月4日,黔西市新仁苗族乡群益村第一书记李帅拨通了村民杨世雄的电话,告知为他申请的大病医疗救助金情况。
杨世雄是新仁乡群益村杨金寨组村民,2020年在干农活时不慎摔倒,导致股骨头受损,事发时未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病情越拖越严重,最终被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费用需近十万元。
了解他家的情况后,群益村村委会及时介入,帮助一家人渡过难关。在医保报销后,村里为其申请了大病医疗补助金。第一次手术,杨世雄花费70098.68元,医保报销了31143.35元,村里为其申请了大病医疗补助金10727.33元。
“考虑到他家有四个孩子读书,这次意外的发生为一家人生活增添了极大负担,如果不及时帮扶,很有可能致贫。”李帅说,村里及时将杨世雄一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一家人每月可获得2151元保障金。
“多亏村里帮忙,我们一家才缓过劲来。”杨世雄感激地说。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毕节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及时有效化解因灾返贫致贫风险,为乡村振兴筑牢发展基础。
兴产业促就业助群众端稳“饭碗”
连日来,位于威宁经济开发区的贵州高湖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台缝纫机不停转动,布匹在工人灵巧的手中,经过缝合整理被缝制成公司需要的各种形状。
“不用去外地也能上班,真好!”家住威宁自治县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的易地扶贫搬迁户邓会林离公司很近,在得知该企业开展带薪培训后,第一时间到车间上班。
产业集群发展的威宁经济开发区,随着落户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其培训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落户其中的贵州高湖服饰有限公司,针对缺乏就业技术的群众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合格正式上岗后,按照底薪加计件工资的方式发放劳动报酬。威宁县人社部门也通过向企业发放以工代训经费,鼓励企业大量吸纳闲置劳动力就业。
邓会林的老家在威宁县麻乍镇箐岩村,丈夫去世后,她独自抚育三个年幼的孩子,日子过得辛苦。随后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一家人搬到了县城。从岌岌可危的土墙房,到窗明几净的新居,再到家门口参与新产业,解决收入来源,邓会林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
“我有3个孩子在读书,出不了远门,在这里只要认真干,收入也能跟得上。”邓会林说。
兴产业促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过去一年,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毕节市通过工业转型升级、农业提速增效、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一二三产业发展格局,兴产业促就业,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让群众端稳“饭碗”。
保障民生筑牢幸福基石
“小懒虫,快起床了。”一大早,家住大方县奢香古镇的罗雨被妈妈郑启会叫醒,洗脸漱口吃早餐后,背着书包去上学。
罗玉婷12岁,在恒大十一小读六年级。他们家住在古镇的南面,读书的学校在古镇的北面。穿过古镇,15分钟就到学校。
“说起以前孩子读书,伤心得很。”郑启会无奈地摇摇头说,那时候居住的对江镇箐木村非常偏远,村里没有学校,上学得到5公里外的元宝小学,一趟就要走1个多小时。
“记得一次送雨婷去元宝小学上学前班,走到一半时,雨婷哭着说,妈妈我走不动了。”郑启会的思绪回到了那个边远的山村,她仿佛还牵着那个因路程太远而痛哭着求妈妈不愿去读书的女儿,阵阵难过涌上心头。
这样的苦日子熬了三年。2017年8月,郑启会一家幸运地搬进了奢香古镇。
“现在古镇周围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专院校,都是恒大集团援建的,孩子读书可方便了。”郑启会满意地说,不仅孩子读书方便,看病就医也方便,就业机会也很多。
保障民生筑牢幸福基石,毕节市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优化配置。医共体、“云”诊疗,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脱贫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