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3-14

养殖产业“父子兵” 幸福生活好搭档

作者:赵莉 时间:2022-03-14 阅读:232


 养殖产业“父子兵”  幸福生活好搭档
——黑石头镇韩德平父子养殖产业小记
通讯员 赵莉
 


韩德平父子

  近日,刚走进黑石头镇黑石村新营组韩德平家门口,就听见机器轰隆隆的响声,院子里的草料堆成一座小山,一对父子正忙着加工玉米秸秆粉糠。父亲韩德平整理着绿肥草,儿子韩海把玉米秸秆送进自动进料粉碎机,两人各司其职、配合默契,计划加工15吨饲料。忙完这几天,家里“牛儿羊儿”一整年的口粮就有了着落。
  韩德平,黑石村副支书,1987年在威宁职校就读农学专业;韩海,2015年毕业于毕节农校兽医专业,两人既是父子,也是好搭档,更是当地的养殖致富能手。
  2016年,韩德平成立了威宁县海凡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2017年,乘着产业扶贫的东风,凭着敏锐的行业嗅觉和前瞻性,韩德平看中了较有前景的养牛产业。父子俩有农业、兽医学专业“一技傍身”,他们放开手脚,尝试走上了养牛路。
  “肉牛圈舍的面积相对较小,每头牛只需两平方左右,因为要减少它的活动量,降低能量消耗,肉牛才能长得又快又壮实;能繁母牛就不一样了,为了有助于它采食和产仔,要增加活动量,因此圈舍面积要稍大一点”。“拌饲料也很有讲究,粗面精面配比要合理,精面太多不利于牛儿反刍和消化”。聊到喂牛经验,忙碌中的韩德平打开了话匣子。
  在一旁的韩海也不甘示弱:“养牛,关键四个字:驱虫健胃,饲料里拌点酒糟,可以给肉牛开胃。但是能繁母牛不能吃酒糟,因为含有甲醛,会影响繁殖。”父子俩一边喂牛,一边分享着养殖经验,圈舍里的牛儿们吃着晚餐,时不时发出“哞哞”叫声,憨态可掬的模样十分可爱。
  因为肯钻研,能吃苦,韩德平这对“父子兵”强强联手,尝到了养牛的致富甜头。仅2018年一年,靠养牛就收入60万元。目前圈养能繁母牛、肉牛和小公牛共24头,黑山羊70余只,每头能繁母牛价值2-3万元,肉牛价值约2万元,平均年收入达30-40万元。
  韩德平父子不仅仅是养牛产业的参与者,受益者,更是引领者。韩德平通过村干部带头引领示范作用,给群众算经济账、鼓养殖劲,广泛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了全村群众养殖肉牛的积极性。这些年,不断有周边群众前来“取经问路”,韩德平父子也不吝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大家。目前,黑石村养牛户达220户,养牛500余头,很多贫困群众通过发展养殖业挺起了腰杆,增强了信心,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几年金融支持、扶贫政策越来越好,我分三次贷了47万元贷款用于搞养殖。下一步我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争取达到存栏60头。你看,前几天,两头母牛刚刚产下了小牛崽哩。”韩德平指着圈里的小牛乐呵呵地说,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近年来,黑石头镇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通过政策扶持,搭建平台、提供服务,鼓励和引导群众走上了养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新组建养牛专业合作社23个,组织2217户养牛建档立卡户加入合作社,强化防疫、饲草、购销、保险等统一服务,投入扶贫资金1274.5万元,支持贫困户购买能繁母牛2173头,产仔1823头,实现增值1334.5万元,户均增收约9000元。养殖户们依靠着自己的牛产业,向更“牛”的新生活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