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3-28

威宁:搭“五桥”建“五家”纵深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

作者:周凤 时间:2022-03-28 阅读:288


   本报讯(通讯员 周凤) 近年来,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威宁深入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开展搭“五桥”、建“五家”工作,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搬迁群众更快成为“新市民”,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
  搭“感恩桥”建“奋进家”,纵深推进基层党建体系建设。通过宣讲会、群众会和广播站,向搬迁群众宣传党的好声音、好政策。开展革命传统红色文化教育进社区、进校园,宣讲红色故事,引领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搬迁群众子女开阔视野,从小立志,自信自立,奋发图强,长大后反哺家乡。依托“新时代市民讲习所”开展讲习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全国“两会”精神,引导和激励干部群众感恩奋进。在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组建了社区团支部和社区少先队(小队),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以团支部和少先队为基础在社区开展“四点半课堂”“环境卫生整治”等一系列活动、主要以学业辅导、音乐书画培训、早婚早育危害、预防性侵、禁毒、防艾等法治宣传教育为培训内容,解决部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放学后、周末、寒暑假无人监管的真空区问题,教育引导儿童健康成长。实施“微心愿助成长”,以“新市民·追梦桥”为征集点,积极收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微心愿”,目前已收集“微心愿”50余条,拟发动社会捐赠帮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
  搭“致富桥”建“幸福家”,纵深推进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相关部门及安置点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前期摸底调研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青年、妇女、残疾人就业情况,以群团工作站为载体,积极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其中实施“护工就业培训”“青年创业就业培训”、“锦绣计划”及“残疾人创业培训”各1期。整合各方资源,狠抓技能培训促就业。开展家政、厨师、护工等技能培训36场次涉及1427人次,创建工匠场1家。整合职位需求信息,建立岗位供给合账,联合人社等部门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会。 
  搭“连心桥”建“温暖家”,纵深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两节期间慰问困难群众,为疫情期间未复工复产的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生活用品蔬菜、大米、食用油等,帮助防疫设施建设,慰问防疫一线医护人员,开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慰问、金秋助学等活动,共投入资金13万元。组建了30人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治理,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搭“平安桥”建“和谐家”,纵深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法律维权知识讲座和宣传动,开展“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活动发放农民工维权宣传册3000余册,提高职工群众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建立群众反映诉求常态化机制,协调解决涉及搬迁群众切身利益,推动参与社区治理。
  搭“融合桥”建“文明家”,纵深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职工书屋和“追梦”书屋,引导群众自觉读书学习,增长知识;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小学开展“守望成长·追梦未来”易地扶贫搬迁点儿童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共收集上报作品50余幅作品,并进行作品展览;整合工青妇力量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文明行为劝导志愿服务活动和卫生健康宣传,引导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安置点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养成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适应城市新生活,树立文明新风尚。
  威宁通过深入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广泛动员广大妇女、团员青年、退休干部等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中并参与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等活动,搭“五桥”、建“五家”工作的开展,有效促进搬迁群众更快成为“新市民”,融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