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社联建”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 时间:2022-04-13 阅读:315
“党社联建”赋能乡村振兴
——贵州毕节市探索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实践启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肖克 刘久锋
春日时节,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的樱桃基地内,樱桃花早已谢去,绿绿的樱桃缀满了枝头。
“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带领我们种樱桃,种植、销售有人管,我们只要在生产环节用心管护,每亩就能增收800元以上。”樱桃种植户杨才说。
在毕节,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加快实现农民共同富裕,陶营村并非个例。自2017年以来,毕节市通过探索推行村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重新构建村集体与农民群众新的经济联结纽带,在全市由党支部领办了7229个合作社,覆盖全市3000多个村(居、社区),蹚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路径。
毕节农村基层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缘何能成功,给乡村振兴带来哪些实践和探索,又能为其他地方带来哪些借鉴?近日,记者走进毕节乡村找寻答案。
探索
——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突出政治领导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小康
毕节,黔之西北,乌蒙腹地。这里曾是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毕节的贫困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应运而生。
试验区成立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场战贫斗困的硬仗在乌蒙群山间打响。脱贫攻坚越是到最后,剩下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到2016年,毕节全市仍有7个贫困县、1981个贫困村、1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而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两委”干部“提不起笔、喊不动人、找不到钱、办不好事”,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的推进质量和效益……一系列“老大难”问题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农村重新组织起来?能不能找到一条既适应市场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又能让集体变得强大有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7年4月,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号召全省学习推广安顺市塘约村领办“村社一体”合作社的经验,让更多贫困户参与、让更多农民增收、让更多村集体经济壮大。毕节市委因地制宜作出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的工作部署,做实党组织对农村经济的全面领导,把农民重新动员和组织起来,开启探索“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的新实践。
2017年,毕节市选择350个村探索农村“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改革试点,村“两委”与村合作社管理人员“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推动“村、社、民”合作共赢。在此基础上,市委主要领导带头调研,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2019年全面部署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2020年市委二届七次、八次全会再强调再部署,2021年又把领办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四大举措”之一。
在探索推行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工作中,毕节市坚持市级抓谋划、县级抓统筹、乡镇抓实施、村级抓执行的“四级联动”,通过产业和市场、生产和经营、机制和利益、奖励和激励“四个结合”,突出支部领办、共同富裕、固本强基和乡村治理,实现共建共享强村富民。
“明确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理事长,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停止或终止时,按法定程序改选合作社理事长。若村党支部书记是机关事业单位下派干部,(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