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喇河镇马脖村红军坟:不忘英烈 砥砺前行
作者:张付全 孔祥斌 时间:2022-04-14 阅读:632

向现役军人家属送去喜报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时节,为弘扬烈士精神,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哈喇河镇武装部组织基干民兵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纪念活动。
在哈喇河镇在岩石大瀑布旁,红军烈士墓的四周山坡上长满了黄梨树。春天,每逢梨花盛开时,一朵朵盛开的花在巍巍的烈士墓碑前,一棵棵黄梨树就像一个个庞大的白色花圈围绕在墓的四方,像是为这位长眠大山的红军连长敬献天然花圈。秋天,一颗颗硕大的黄梨树结满了香甜金黄的黄梨,由绿叶陪衬着,点缀在苍翠碧绿的哈喇河谷旁,“果香”在悠悠的青山绿水间随风飘荡。
军民鱼水情深
据史料记载,1935年11月9日,红二、六军团为争取主动,暂时撤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从湖南桑植的刘家坪地区开始出发(长征),决定到乌江以西、长江以南的川、滇、黔边区创立根据地。1936年2月9日,红二、六军团总部机关和十六师抵达毕节,川滇黔省革委随即迁驻毕节。这时,蒋介石调集重兵加紧对其“围剿”,形势非常严峻,红二、六军团指挥部召开会议后,决定暂时放弃毕节,在运动作战中拖敌疲惫,歼其一部,粉碎敌人“围剿”,转移到安顺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2月27日,红二、六军团撤出毕节,向西从威宁方向前进。3月18日,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哈喇河轿子口时,何建高连长被害牺牲,安葬在轿子口。1968年8月18日,当时的观风海区哈喇河公社将其遗骸迁至马脖村马脖组山坡安葬,因此得名红军坟。
据马脖村马脖组63岁的马贤均回忆,1936年3月18日,红军长征经过哈喇河时,一个名叫何建高的连长因在彝良与国民党军战斗时负伤,到哈喇河轿子口时伤势发作,无法跟上部队,于是就留在轿子口柳赶年家治病。当他伤势好转后追赶部队时,歹徒王马贵贪图他身上的衣物,在路上趁他不备时杀害了他。
1968年8月,村里的一个精神病患者逢人就说:“王马贵杀红军,王马贵杀红军……”民兵闻讯后,把王马贵抓起来审问,经审问后证实确有此事,搜查时,还在王马贵家里找到了当年何建高留下的军被、烟斗等物品。
在民兵多方审问下,王马贵说出了当时他杀害何建高埋尸的地方。根据王马贵的供词和线索,当地政府终于找到了何建高的尸骨掩埋处。
“当时的观风海区哈喇河公社革委会买了一口棺材,把何建高连长的遗骨装好,安排民兵抬到乡政府后面的山坡上埋葬。下葬那天,民兵抬着遗体走在前面,群众、干部、学生等上千人紧随其后,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赶来送葬,队伍壮观,场面庄严肃穆。”马贤均回忆说。
“中央红军在哈喇河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红军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别时,红军指战员把各自借来当床用的门板悄悄安装好,把每户老百姓家的水缸挑满水,把所在的街道、院落打扫干净,然后才与老百姓握手道别。当时许多老百姓也舍不得红军离开,还帮助红军救治留下来的伤员,何建高就是当时留下来救治的一位伤员。”闸塘村支书李云说。
革命精神永驻留
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的建设时期,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烈们留下的革命精神,始终是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无价之宝。
2003年9月8日,当地政府召开会议,决定筹集资金,组织群众投工投劳重新修建红军烈士墓,为红军烈士何建高立碑留念。
如今,马脖村红军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当地政府都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为烈士扫墓,敬献花圈,缅怀红军烈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