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4-28

水——流淌的民生

作者:马召凤 李继航 赵庆能 时间:2022-04-28 阅读:346


 水——流淌的民生
——斗古镇水塘村村民从饮用“自然水”到饮用“自来水”中享受新生活
记者 马召凤 李继航 实习生 赵庆能
 


74岁的耿贤清老人打开水龙头

  2013年,几张记录斗古镇水塘村村民饮水困难的照片在网上传播。照片中,小女孩在快要干涸的水井边等水,旁边四五个未装满水的水桶显示了等水时间长,饮水的困难。照片引来无数中央级媒体关注。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小村子,第一次吸引网络“流量”是因为它太过干渴,水塘无水。今年春天,记者再一次走进水塘村......
  和之前一样,这一次走进水塘村,是春天。在瓦厂水井边上,蔷薇花开得极好。74岁的耿贤清老人正提着白色水桶在打水。   
  “老乡,是水龙头里不通自来水吗?”
  “不是,好久没喝这口井里的水了。”
  瓦厂水井距今有80多年的历史,这口水井几乎见证了水塘村从喝水难到喝水易的历史。当然,快要和水井同岁的耿贤清老人也一样,在水井旁长大,在水井边变老,水塘村一路走来“找水”的历史他亲身经历,感受到了曾经的难也享受到了现在的易。
  “大概95年左右那时候,每天晚上这水井边上人多啊,十几二十挑水桶等水。”耿贤清老人所在的这个组,地势特殊,就这一小片山坡会出水,周围四五十家人用水都到这里来挑水。饮水最困难的时候,瓦厂水井从白天到晚上都有人排队等水,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大更难的民生了。
  说话间,耿贤清老人特意拧开了家门口的水龙头。“呐,现在,谁家还会缺水。”正如耿贤清老人所言,如今,整个水塘村763户农户,户户接通了自来水。
  临近中午,在水塘村村民刘永智家,两口子刚刚从地里回来。女主人马快还没跨进家门,就拧开门口的水龙头先洗了手,随即走进屋里拿菜出来洗,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了。
  说起水塘村饮水的历史,夫妻俩都深有感触。“出夜工等水啊,那时候宁愿给别人一碗米也不给一口水。”
  2002年,刘永智家盖新房,为了保证工人的一天三顿饭,女主人马快一天要跑到两公里外的饮水点挑水,一天三次。“想到盖房子的时候一天三趟去等水挑水,我还觉得肩膀疼。”2003年,政府补助每户人家40包水泥、80斤钢筋修建水窖,马快一家实现了从远处挑水到水池蓄水。2013年,刘永智决定盖平房,老房子被拆掉了。老房子拆了,随着老房子一起远去的还有艰难的饮水方式。到2013年以后,在新修的平房边上,两口子又一次获得了4000元的水窖补助款。平房边上的新水窖供应了一家老小的日常用水。
  一户户村民的饮水历史就是斗古镇水塘村逐步完善饮水安全基础设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历史。从井水到水窖水再到自来水,村民们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2014年,威宁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摸底调查座谈会在斗古镇召开,从斗古镇开始,威宁县农村饮水安全步伐逐步推进。原先有水窖的家庭逐渐安装上了自来水管,从水窖水逐步过渡到自来水,从自来水管季节性供水实现了全天候供水。
  在保障村民饮水水量充足的同时,农村安全饮水在水质上也逐步提升。
  在水塘村村民刘发云家,自来水接进了家里。2020年,斗古镇政府给全村村民安装上了净水器,刘发云终于告别了回家慢慢过滤水的历史。由于眼睛看不见,挑水吃的年代里,刘发云要比别人艰难得多。几公里的路,别人半小时,他要走两个小时。而且由于水井出水少,他又看不见,舀水的时候常常连同水里的泥沙一起舀回家,每次他挑回家的水都需要慢慢过滤后才能喝。
  如今,刘发云再也不用远走几公里去挑水,也喝上了不用自己过滤的自来水。
  缺水的日子早已远去,但是因为缺水带来的节水意识成为了水塘村村民骨子里习惯。马快会不自觉的将洗菜水倒进了旁边的水桶,一会儿之后,丈夫刘永智就将洗菜水提到了牛棚喂牛。
  而那口见证了水塘村饮水历史的瓦厂水井,村民们为了纪念那段饮水艰难的历史,为了保护那口养育了几代人的小水井,重新捐款进行了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