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光山披绿装,林下闯新路
作者: 时间:2022-04-28 阅读:264
贵州毕节:光山披绿装,林下闯新路
科技日报实习生 兰霞 陈芳芸 科技日报记者 何星辉
曾经被认为“不宜人居之地”的毕节,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提升到2020年的60%。
怎样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贵州毕节,林下经济成了最生动的实践。科技赋能,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下,正孕育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之路。
科技攻关,开辟林下花卉产业
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野生杜鹃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天然大花园,“百里杜鹃”近年来声名鹊起,每年花开时节,漫山花海,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在毕节市纳雍县勺窝镇,有一个人“靠花吃花”。他叫谢全昌,是纳雍县绿园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在勺窝镇政府的扶持下,谢全昌的林下花卉产业搞得有声有色,截至目前,他发展起林下杜鹃花育苗基地2500亩,产值超5亿元。
20世纪90年代,从浙江园林技术学校毕业后,谢全昌搞绿化工程,日子过得殷实。有一年,他邀请中专时的老师到勺窝玩,正逢山上花团锦簇,火红一片。老师建议谢全昌,不妨立足于本土特色,做杜鹃花育苗,“传统的花卉育苗,市场竞争大,如果能独辟蹊径,做出特色,在市场上就能真正拥有一席之地。”
老师的话,说到了他心坎上,但一开始,育苗并不成功。为此,谢全昌钻进深山遍寻野生杜鹃花样本,一次次开展林下仿野生种植试验。
大棚培育成本太高,而且培育出来的花苗不是很理想。相比之下,林下仿野生培育,不仅大大节省了大棚钱、管护费,而且林地里阳光、雨量适宜,还有丰富的菌种,能使花苗更好地生长。经过四五年的努力,谢全昌开展科技攻关,成功探索出了仿野生种植驯化法。
谢全昌的成功,离不开当地海拔1800米的地理优势和森林覆盖率高的生态优势,随后,他以勺窝村翠云山庄为基地中心,辐射周边村寨,共培植移栽30余种高山杜鹃1200万株,年销售额近千万元,带动周边农户548户1890人增收致富。
勺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欢说,去年以来,勺窝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镇政府的引导下,上万亩桑葚和猕猴桃基地也间种起了玉米和土豆等农作物,不但确保粮食不减产,还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林下经济,一条“葱郁”的产业路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杨家湾镇营盘村,森林葱郁。茂密树荫下,仿野生种植的天麻,蔚为壮观。
天麻被誉为“定风草”,有极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10年前,外出打工的李章发偶然看到一本天麻栽培技术的书籍,便带着攒下来的1万多元钱,回到家乡。转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