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遍鲁章河
作者:赵庆能 刘步 岳刚 时间:2022-05-07 阅读:845
东风吹遍鲁章河
——东风镇加快产业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实习记者 赵庆能 记者 刘步 岳刚

黄泥村群众正在移栽烟苗
走进群山环抱的东风镇,鲁章河从东风坝子中间蜿蜒而过,沿河两岸绿树成荫,与集镇相映成趣,与数百个农业温室大棚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从上世纪末声名狼藉的黑煤窝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这是东风镇近年来立足实际,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果。
黄泥村里种植忙
近日,在东风镇黄泥村十四组的山坡地上,近百名种植烤烟的务工群众漫山遍野,起垄、盖膜、栽苗、提水浇灌,个个干劲十足。
“我们村里多是山坡地,以前只种传统农作物,收入很少,所以大家都是靠挖煤炭维持生活,现在我们村里的合作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种植烤烟和魔芋,我们在种植基地里做点小工,每天90元的工资,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能够照顾孩子和老人,空余的时间还可以去种点庄稼。”务工群众赵兰面带微笑地说。
据了解,黄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今年流转经营群众山坡地1000余亩,其中500亩魔芋已经种植完毕,现在种植的烤烟有520亩,平均每天解决40-5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
黄泥村党支部书记翟祥介绍,该村多山地和丘陵,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烤烟和魔芋种植。黄泥村种种烤烟历史悠久,这里种出的烤烟烟叶品质优良,但是由于缺乏烘烤技术,所以没有形成规模。现在,黄泥村聘请了一位烤烟种植技术指导员,烤烟生产有了可靠保障。
通过套种和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和延长作物生长季节,增加复种指数,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种植收入。
“发展间作套种是我们接下来的思路,在烤烟采收第一道烟叶,我们就可以利用其行距套种萝卜、莲花白等蔬菜,魔芋地里间种大豆等。烤烟和魔芋完全采收以后,全部种上绿肥,技能生产饲料,还能肥地固氮。”翟祥说。
“1+2+7”致富模式
走进格书村,红花绿树掩映着一排排废弃的煤矿高楼挂满了岁月的痕迹,与一幢幢崭新的居民小洋楼形成鲜明的对比。
格书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牛群正在欢快的吃着草料。“煤炭不挖了,现在我在合作社每天就是打扫卫生,给牛添水,喂草,一个月3000块工资,比出去打工划算”,务工群众李锦唤边给牛舍打扫卫生边向记者介绍。
“我们现在有牛65头,每头牛每天长两斤,一年收入至少几十万。”合作社负责人兼村党支部书记吕清国见记者到来,笑洋洋地算起了账。
格书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等入股,采取“1+2+7”(既管理10%,集体20%,群众70%)的模式进行利润分配。目前合作社不但涉及种植烤烟、魔芋、草料、养牛,还经营着休闲旅游山庄,在带领群众创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红红火火。
小小草莓别样红
元木社区的草莓大棚里,绿油油的藤叶下面,一颗颗红艳艳的草莓长势喜人。采摘的顾客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摘的时候大家要小心哦,靠近根部茎越短的草莓越成熟……”看着眼前的欢乐场景,草莓种植户郑志宏夫妇脸上挂满了笑意。
不少自驾过来的客人提着塑料篮子,在嫩绿的叶子间精心挑选成熟的草莓,欢声笑语飘荡在温暖的大棚里。“他家的草莓有好几种口味,个头大,味道也甜,我经常都来摘的。”带着朋友特地前来的赵女士一行人摘了满满好几篮。
草莓基地老板郑志宏告诉记者,他们是浙江人,在全国各地种植草莓已经20余年。“去年这里的村委干部引介绍我来这里种草莓,经过一段时间调查,我发现这里土壤、气候都非常适合草莓生长,水也丰富,所以我就一口气租了20亩土地,投资100多万建设了大棚,装上水肥一体化设备。种了一年,我算了一下亩产达到2000多斤,按照平均一斤30块钱算,一年产值达到120万左右。”
多年来,郑志宏夫妇华坚持采用无公害精品种植模式,优选培育草莓种植品种,种植期间不打农药、不施用化肥,让草莓充分成长积累糖分,保障让游客采摘得放心、吃得安心。
郑志宏说“目前我这里每天有8-10名群众务工,一天80块钱工资。接下来我想在扩大种植的同时,把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带动他们也种草莓,一起过上好的日子。”郑志宏笑着说。
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据东风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副镇长邓招礼介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东风紧紧围绕威宁县委政府“五五攻坚”行动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业发展。2022年,东风镇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谋划了烤烟种植2000亩,魔芋种植2500亩,引进种植技术户2户种植了草莓和西红柿,打造了以格书社区为示范点的养牛专业合作社,切实拓展了群众的增收渠道。在乡村振兴项目实施过程中,东风镇纪委、监委对全镇生产纪律进行全程监督,为乡村振兴工作作出坚强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按照谌贻琴书记到威宁的调研指示精神及省召开的第十三次党会精神,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切实做好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真正让群众增收致富。”邓招礼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