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5-18

乌蒙山区飘出悠扬牧歌

作者: 时间:2022-05-18 阅读:183


 (上接1版)
草畜平衡换来金饭碗
 
  灼圃草场出现的问题,吸引了各方关注,甚至引发了南方草地能否人为改良、能否发展畜牧业的讨论。1985年,贵州省原农业厅、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联合建立贵州高原草地试验站,为南方草地退化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其中,灼圃草场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研究发现,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管理,过度放牧导致草畜失衡。”参加工作30多年来,威宁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易鸣长年与草地打交道。作为县里的农技人员,当年他也被抽调至项目组,协助专家开展种草养畜科技攻关。
  找出病因后,科研团队将灼圃草场作为试验示范基地,以小规模生产示范模式,对人工草地管理利用、退化草地恢复技术等项目开展系统研究。“吸取之前的教训,严格控制牧户数量,不让大伙儿再吃‘大锅饭’。”易鸣介绍,试验站先后精心挑选20多户专业户和农户成立灼圃联户示范牧场,以承包方式开展经营管理,并对不同规模、不同畜群结构及指导方式的养殖效益进行对比研究。
  各专业户在统一规划下,严格按照专家组提供的配套技术种草养畜,经过20多年的精心管护,原先已退化为荒山荒坡的土地重新长出了丰茂的高产牧草,牛羊也日益肥壮,草畜平衡终于使灼圃草场慢慢恢复生机。
  灼圃联户示范牧场的成功运营,证明了发展南方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可行性。但由于参与规模过小,红旗村绝大部分群众的生活并未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到2014年,人均年收入仅2000元左右。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威宁县把畜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一边大力推广“种草养畜、草畜配套、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等科学方法,一边借助产业扶持资金,鼓励贫困乡镇和贫困群众养牛牧羊。
  2014年后,红旗村再度掀起了牲畜引进高潮,并创办了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养殖。“合作社对承包的草场负有管理责任,饲养员必须轮换区域放牧,保证牧场不发生退化。”红旗村党支部书记禄驹介绍,合作社在农业部门指导下确定牲畜品种和规模,确保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
  与此同时,红旗村还引导村民发展家庭牧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有多少草就养多少牲口,要把草啃光了,吃亏的还是自己。”每天傍晚,当把30只羊和4头牛赶回圈里时,年近古稀的张广旭心里格外踏实。近年来,张广旭先后流转了30多亩荒山,一边种草一边放牧,小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说,有了这份家底作保障,再也不怕穷回去。
  “现在全村共有约4000只羊、2000头牛,这个规模既不会给草场造成负担,又能帮我们实现增收致富。”禄驹说,九成以上家庭参与生态畜牧业,到去年底,红旗村人均年收入终于跨过万元大关。看到在外漂泊的村民陆续回来,禄驹倍感欣慰:“守住这片草场就等于端上了‘金饭碗’,往后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红火。”
   原载《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6日第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