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之声
作者:陈赫 时间:2022-06-01 阅读:256
经历了夏日的雨淋,经历了熏风的陶染,经历了辛苦的耕耘。季节中的芒种,充盈着日子,收获着光阴,带着布谷鸟儿声声啼鸣悄然而至。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指“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栀子花开,麦黄梅熟,仲夏夜之梦在指尖的流年里开启,大地被一个充满生机的节气,装扮的五彩缤纷,而那些古诗词中的句子,也在拉长着夏日的时光。
“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芒种节气今天到了,螳螂应和着这样的时节,走进我们的视野。这时候天边总会悬挂着红彤彤的云彩,在彤云下面有高低不等的影子,和那鴳鸟飞来飞去的声音。在清明如镜的池塘里,荷叶楚楚开放,夏日雨过天晴后,吹来炎热恼人的风。人们碰面,总会互相问起今年蚕丝和麦子的收成,大家都能感受到相互的挂念、彼此关心的情感,实在是一件难得的幸事。
这首《芒种五月节》是唐朝诗人元稹的一首五言节气诗,描绘了莲花初放,虫鸣鸟跃,生气勃勃的宜人美景。古代关于芒种的自然特征有所说法: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元稹的这首诗正好形象地体现出这种情形:“螳螂生”、“鴳鸟声”、“炎风暑雨”等等。一句“相逢问蚕麦”也可以看出芒种节气割麦丰收,家家喜悦的情景。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乙酉甲申这两天,天气突变,雷雨交加。到了芒种这天,却又放晴。插秧如果先插早籼稻,那么稍微再忍耐数十天,就可以吃上新稻米蒸成的饭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这首《梅雨五绝》,描写的是南方的芒种。芒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芒种在南方和北方生长作物的成熟是不一样的,在北方也正是小麦就要收获的季节。其诗寥寥数语,便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芒种耕作的画面感。
“五月江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闲看燕子教雏飞。一水浓阴如罨画,数峰无恙又晴晖。湔裙谁独上渔矶。”五月的江南,未收的小麦稀疏错落。恰逢梅雨时节,小雨霏霏,在屋檐下静坐,看成年的燕子教雏燕学习飞翔。堤岸上绿荫深浓,远远看去就像浓墨泼出来的山水画,烟雨消散,山峰又秀色如初。那在水边石矶上浣洗衣裙的女子是谁呢?
这首《浣溪沙》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纳兰容若扈从康熙帝巡游江南之时,目睹江南风光而抒发心中感慨。到了芒种,梅雨期就越来越近了。芒种,是最忙碌的时节,但芒种过后的梅雨,也可让人们忙里偷闲。所以芒种是忙碌,而梅雨却是诗意。词人细致入微的观察,生动形象的描述,勾勒出了独特的田园美景,全词清新明丽,显示了纳兰词的又一风格。
站在芒种的节气里,捧上一卷诗词细细品读。眼前清风拂动的绿柳,翩翩起舞的蝴蝶,正在演奏一曲芒种的节气歌,远处夕阳下归家的牧童,晚风中荷锄的农夫,正在描绘一幅盛世的和谐图。让我们播种下一季的希望,等待着来日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