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6-09

贵州威宁: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共建区域自治新典范

作者: 时间:2022-06-09 阅读:371


 (上接1版)威宁动员8000多名各族党员干部驻穷村结穷亲拔穷根,李清平等9名同志将宝贵的生命奉献在了威宁战贫路上,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答案镌刻在乡村巨变中。威宁县26个贫困乡镇摘帽,31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45577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成功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6.66万各族群众搬出大山,被评为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创造了贵州省减贫人数最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县城规模最大、补齐“3+1”短板体量最大、乡村基础设施覆盖最广、实施完成产业供水工程难度最大、同心战贫最精彩的县级“七个之最”,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威宁篇章。
  合力“四化”争先。威宁近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49亿元,建成8个产业园,入驻企业102家,带动3742名各族群众就业;“威宁洋芋”“威宁蔬菜”“威宁苹果”为代表的“阳光威宁·天生好物”特色品牌越来越响亮,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2021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蔬菜出山天地宽》为题播出了威宁县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排除万难发展产业的感人故事,在广大群众中反响强烈;县城建成面积36.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万人,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48.47%,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在“高原风光?民族风情”、百鸟之都?浪漫草海”等旅游名片的带动下,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1133.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9.25亿元。
  合力创新争优。威宁创新以新能源、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为支柱的经济增长模式,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4亿元,近五年来年均增长10.04%,以风能、太阳能、水电为主的绿色能源总装机规模达367.95万千瓦,累计发电225亿度、实现产值117亿元,获“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荣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来年均增长10.1%,各族群众合力开创了贵州“黄金十年”的威宁实践。
 
  繁荣文化促争鸣,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威宁紧紧围绕“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目标,通过组织实施红色文化引领、民族文化添彩、生态文化浸润、体育文化增色四项催化行动,推动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突出红色文化引领。威宁以《乌蒙史志》期刊为平台讲好革命老区故事,申报获批革命老区乡镇20个,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保护处13处,开展党性教育500余批次,覆盖各族党员干部2731人;创作了《光辉的历程》《血染的史诗》《牛栏江怒潮》《威宁英烈》等深受各族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
  突出民族文化添彩。威宁拍摄了以威宁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为背景的院线电影《蓝色金鱼》,影片参展70届戛纳电影节并如期上映。支持成立民族文化研究群众组织,先后有《撮泰吉根源》《回族姓氏源流》《威宁苗族百年实录》等成果问世;彝族撮泰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被命名为“中国彝族古歌之乡”; 建成少数民族风情小镇2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省级少数民族村寨9个。
  突出生态文化浸润。威宁创作并常态展演以威宁多民族文化和草海湿地文化为底色的大型歌舞剧《浪漫草海》,结合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草海生态公民培育等活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倡导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擦亮了草海“高原明珠”美丽容颜,绘就了 “山青水绿、鸟欢人和”的美丽画卷。
  突出体育文化增色。威宁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及气候优势,致力打造“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输送了皮划艇运动员李章丽、田径运动员赵长虹、赛艇运动员赵超等一大批在国际大赛为国争光的运动员;通过举办“激情草海”万人长跑活动、“民族团结杯”篮球运动会、环草海自行车赛等赛事,每年吸引数万各族群众直接参与体育活动,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深化治理促和鸣,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威宁紧紧围绕“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治理目标,通过组织实施交往联通零障碍、交流沟通零距离、交融畅通零隔阂、治理贯通零阻塞四项融合行动,促使琴瑟和鸣、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
  交往联通零障碍。威宁加速推进草海机场建设,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196.05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2000公里;实施乡村公路提质改造792.3公里,建设通组公路5293公里,构建起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各民族出行的通达条件。
  交流沟通零距离。威宁深入实施普通话和实用技能“双培”行动,完成培训6000余人次,破解部分群众交流难、学习难等问题。2021年,威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8万人。
  交融畅通零隔阂。威宁创建“四共”型示范社区12个, 6.66万各族搬迁群众通过“五个嵌入”,形成了感情融洽、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将县庆纪念日、“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和“苗族花山”列为地方法定假日节,通过组织民族特色节日活动,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治理贯通零阻塞。威宁践行重管理强服务的民族工作原则,探索建立“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建成1个县级综治中心,41个乡级综治中心,619个村级综治中心,在全县划分4166个网格,明确网格长644人,配备4166名网格员,推选联户长19862名,打造了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四鸣”模式推动下,威宁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关系根基得到明显巩固,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