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6-21

农家小院里的幸福赞歌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时间:2022-06-21 阅读:263


 

年丰村党支部书记陈大明(右一)正和老人们聊家常

  对你而言,什么是幸福?
  “喇叭震天响,歌声唱响亮,千百盏灯照得满村亮……”夏日午后,走进石门乡年丰村,歌声嘹亮。在绿树掩映下的农家小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大明和几位老人齐坐一排,聊着家常、共话发展。
  “歌唱咱们全村改变好,歌唱村干部的好主张,千万亩土地水都通了,从此河山要变样。”唱歌的是85岁苗族老人张爱光,歌声随着暖风吹到耳边,这是老人对幸福的诠释。
  见到我们迎面走来,老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加入“歌唱幸福”的队伍,招呼着老伴端上来一盘橘子和刚煮好的土鸡蛋。“老以前这些都是要拿去换盐巴、换口粮的,现在用来当零食喽!”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阵爽朗的笑声过后,张爱光接着说。他是“出生在旧社会,生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4岁的时候才有机会在石门坎上了小学。“我们那时候都叫小学是‘高小’,一个村能读书的没有几个人,背着3斤面要吃7天,晚上回来还要背草打草鞋穿。”过往经历,会时常浮现在老张的脑海里,“以前走路都是稀泥裹脚,住的是茅草房,看到哪家宰头猪,要去守上一整天……”说到这里,老人的喉咙有些沙哑,许多话到嘴里又咽了下去。
  岁月漫长,经历过那段艰苦日子的人始终满怀感激。“现在路修到家门口,房子又漂亮,不愁吃喝,大家的日子都有了盼头!”张爱光说,以前做梦都没实现的生活,在党的领导下逐一实现了,编上几首山歌赞颂党恩是由衷的想法。
  “那汽车是在什么时候能开进村里面的?”随着话题愈加深入,我们好奇地抛出了问题。“这个事情要问我喽,因为我是年丰村第一个驾驶员!”陈大明笑着接过话茬,说他在年丰村获得过若干个“第一”的称号,“我是村里第一个搞家电维修的,也是第一个修大房子的。”1977年出生的陈大明,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年丰村的巨变。
  读过中专的陈大明敢闯敢拼,凭着毕业后靠家电维修的积蓄,在2002年购买了一辆二手农用车跑起了货运,成为村里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2010年6月,在石门乡党委的动员下,陈大明放弃了收入稳定的生意,毅然回到了年丰村,成为一名村干部,“收入落差很大,但能带领大家一起发展,就想得通了。”
  “小伙子,不要说修公路了,只要修一条马驮的毛路,我就给你竖个大拇指!”陈大明回忆,几年前在年丰村七组的群众会上,村民当面提出了质疑,这是在那个基础设施极度短缺的年代,纠结在村民内心的期望。
  人间万事出艰辛,新时代的变革也悄然而至。石门乡,曾是全省二十个极贫乡镇之一,更是威宁的“贫中之贫。”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省、市、县等各级各部门的倾力帮扶与自身不懈奋斗下,终于打破了贫困‘枷锁’,推开幸福“石门”,年丰村也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展露新颜。
  “全村除搬迁的48户外,536户2258人户户享受危房改造,路灯户均一盏,通村路9.9公里,通组路21公里,串户38公里 ,每户人40平方的院坝……”掰开手指细数村里的变化,还没数完,陈大明的十个手指头已然不够用。“农村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白天走访,晚上做资料,没有一个人说累,大家都干劲十足。”对陈大明而言,不负村民期望,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是最大的幸福。
  “前两天统计了一下,全村有500多辆车,实现了户均一辆!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不到3000元,到2021年底达到了11200多元。”说到这里,陈大明十分兴奋。
  乡村振兴,我们再加把油!
  迈入新征程,陈大明重新审视起朝夕相处的年丰村。“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建好产业路,把马铃薯、软籽石榴、天麻等产业做好,不让一片土地撂荒。”
  “我可以帮忙宣传政策,别看我年纪大,记得的东西要比一般年轻同志都还要多。”提起村里的下一步规划,77岁的老党员张德荣自告奋勇参与。“没问题,村里要发展,我们也需要征求老同志的宝贵意见。”在得到肯定的回复后,这位72岁才成功申请入党的老人双眼闪光,仿佛找回了年轻时荣获全县“优秀烤烟种植户”的青春力量。
  一阵热烈的交谈过后,已是薄暮时分。在相互道别之后,我们也沿着平坦的水泥路返程,沿途的青瓦白墙与田间的绿色产业相互交融,勾画出了新时代下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什么是幸福?对于年丰村来说,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快步迈进就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