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6-23

威宁: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水平大幅提升

作者:罗荣幸 时间:2022-06-23 阅读:402


   近年来,威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快中医药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研究制定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在发挥中医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大踏步前进。
  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是中医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现有县级二级乙等中医院1家,开设中医诊疗服务的县级公立医院2家,38个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其中35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全覆盖,同比“十二五”末新增了30%。628所村卫生中有200余家村卫生室开展了常规的中医药诊疗服务,开展率31.8%。二是中医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县中医院投入6000余万元完成改扩建,院区面积扩大到50余亩,业务用房由原来的22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6000余平方米。新增开展了妇科、胃肠镜科、肾病科、血透科、肛肠科,新增CT、康复诊疗设备等科室,县级中医院的改扩建极大地带动了我县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并推动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药服务建设,规范科室设置,拓展业务范围。三是乡镇中医药设施不断完善。先后投入580余万元用于建设乡镇标准化中医馆,自2016年以来,中央、省市转移支付我县中医药项目41个,乡镇卫生院建成了以中医门诊、中药房、中医理疗室、煎药室、中药库房为基本格局的中医诊疗区。全县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由2016年的30个增加到目前的38个,新增开展80多家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服务,有效推进中医药传承与运用。
  医药发展环境逐渐优化。一是落实医保政策促发展。我县中医院目前开展的中医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有124项;医保政策对住院患者纯中医治疗患者提高5个百分点的报销比例(85%),中医院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达标,其中门诊处方比例、中医非药物治疗比例、以中医治疗为主的出院患者比例、围术期中医治疗率等均逐年增加。二是出台医疗政策促发展。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工作,成立了自治县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威宁自治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威宁自治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威宁自治县基层中医药诊疗服务区(中医馆)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全面推进我县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人才队伍促发展。全县共有中医类别人员438人,其中乡镇卫生院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35人,县级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82人;全县中级及以上中医类别医师职称79人,占中医类别医师18%。2021年全县中医药诊疗为41.2万人次,诊疗量同比“十二五”末的24.5万人次提高了约40%。
  地道药材产业蓬勃发展。一是中药材产业初具规模。威宁是贵州省中药材主产地之一,贵州道地药材的主产区,被视为“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30万亩,主要种植品种30余个,重点推广种植品种有党参、魔芋、半夏等12个,是威宁县优质中药材产品代表。目前,已建成1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2个,有党参、魔芋、百合、天麻、鱼腥草、木香、当归、花椒等重点品种;完成中药材种子育苗基地14005亩,大于50亩以上的种苗基地75个,有党参、魔芋、百合、半夏、木香、天南星、白及、鱼腥草等重点品种。中药材基地的规模化发展,为生产优质道地药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药材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为先导,产品为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思路,积极与省内外制药企业联系,共同发展中药材产业,合作建设中药材加工企业或原料标准化种植基地。目前,全县共有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合作社)共计74家(企业18家,合作社56家),其中,中国中药协会企业会员1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县级龙头企业3家。药材产品持续不断销往云南、四川、广东、安徽、甘肃等地。三是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初加工技术能力不断提升,产地初加工设施不断完善,对中药材进行清洗、烘干、精选、分级等初加工,产地初加工水平逐步提升。目前,初具规模的中药材初加工企业有17家,重点单品药材年初加工能力在1.5万吨左右,其余以家庭式的加工作坊为主。中药制造能力不断提升,按照省、市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相关要求,我县明确目标任务、狠抓工作重点,全力推进健康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目前,全县共有药品生产加工企业2家,分别是贵州大明片仔癀有限公司(停产)、贵州威宁胡庆余堂有限公司。其中,贵州威宁胡庆余堂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中,项目总投资7871.29万元,年生产规模10210t/a,目前,主体工程封顶,完成总工程量的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