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6-24

共建民族团结“四合院” 打造乡村振兴“风景线”

作者: 时间:2022-06-24 阅读:583


 共建民族团结“四合院” 打造乡村振兴“风景线”
——板底乡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创建纪实
通讯员 马江龙

  近年来,板底乡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共建民族团结四合院·打造乡村振兴风景线”为创建主题,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全力实施基础聚合、产业联合、生态璧合、文化融合“四合行动”,携手绘就了各民族和睦共居、包容共学、团结共事、互嵌共乐的山乡生活新画卷,被贵州省委统战部、贵州省民宗委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
 
实施基础聚合行动 共建和谐家园
 
  板底乡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总投资4.5亿元的4A级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按照风情集镇为核心,特色村寨为卫星的“一核多星”规划布局,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黔西北民居建筑元素和彝族文化元素交融汇聚,完成1847幢民居建筑风貌改造工程,形成了古朴厚重,特色鲜明,绚丽多彩的现代民居建筑集群,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居,实现风貌聚合。建成通组路、进寨路35条124公里,修通产业路6条59公里,帮助硬化串户路和院坝1.7万平方米,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通达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有力促进了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交通聚合。带领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旅游城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广场11个,培育综合商超、主题酒店、特色餐馆及各类娱乐场所68家,建成投用海草赛马场、白草坪两个民风民俗体验场,总体形成要素齐备的城镇综合体,实现功能聚合。强化党建引领,大力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实体化运行,形成1个乡级综治中心村+8个村级综治中心+50个网格+312个十联户共治体的治理网络,同步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基层党建网络,打通了服务各族群众的“毛细血管”,实现治理聚合。因聚合带动成效明显,板底乡先后被授予“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等称号。
 
实施产业联合行动 共建致富家园
 
  “观牛羊风光·醉花海彝乡”是板底越来越响亮的旅游品牌。牛羊代表万亩高山草原的美景、风光代表风电场和光电场的壮丽、花海代表千亩荞花的绚烂、彝乡代表民族风情的浓郁,野趣感、科技感、浪漫感和神秘感交相辉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旅游吸引力。板底乡始终把旅游兴乡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的重大战略来抓,构建了“一点五线”的旅游精品线路(以板底古彝寨为中心点,全面打造雄鹰村荞花观赏园、裸嘎“撮泰吉”发源地古村落、曙光村小石林,百草坪景区、新华村溶洞五条线路),实现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超过600万元。板底乡紧紧依托白草坪这一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场和西南重要的畜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建成8个产业共同体,全乡牛存栏数突破1.2万头,实现了户均3头牛发展目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4753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0.5%。板底乡还充分发挥高海拔低纬度强光照的地理优势,引进清洁能源企业发展风电和光伏能源产业,现百草坪风电场已建成投用,项目建设规模为5300亩的登底农业光伏电站已建成运行,仅土地流转费一项就为周边各族群众带来了7632万元收入。此外,双狮山农业光伏电站项目正在稳步实施中,一条农光互补、畜光互补的新兴产业之路正在徐徐展开。生态畜牧业、乡村旅游业、清洁能源产业不但成为全乡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三大支柱产业,也是促进“三交”互嵌、增强“四个与共”共同体意识、提升“五个认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有效推动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实施生态璧合行动 共建绿色家园
 
  板底乡各民族群众有敬山爱水的古老传统。近年来通过组织开展以绿色板底建设、卫生乡镇创建和生态文化教育为拼块的生态璧合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板底”建设取得新成效,近五年来,全乡实施退耕还林2.2万亩,人工促进封山育林1.2万亩,完成国储林建设和荒山造林 1.4万亩,完成油茶、板栗、花椒等经果林种植3500亩,森林覆盖率由41%提升到了57%。卫生乡镇创建实现新突破,团结带领辖区各民族群众掀起了一场以“三治三建三提升”为内容的人居环境整治及乡村文明建设行动,通过星级卫生户评比、每周红黑榜公示、村规民约监督等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干净整洁、优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各民族群众在共治中凝聚共识,在共建增进团结,在共享中增厚感情,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升,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乡”和“国家级卫生乡”,进一步擦亮“美丽板底”底色。生态文化教育形成新常态,将生态文化教育纳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和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通过讲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好民族敬山爱水传统、讲好身边生态保护故事、讲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四个讲好”举措,引导各族群众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生态红利。
 
实施文化融合行动 共建欢乐家园
 
  板底乡坚持以做好党的民族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四个关系”要求为统揽,全力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时代新人培育等方面下足功夫,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加大对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音乐舞蹈《阿西里西》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编写出版了《撮泰吉根源》、《阿西里西之声——来自彝乡板底的召唤》、《彝族文化源流》等文化专著,支持成立民间艺术团对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展演推荐,成功举办中国(贵州)“撮泰吉”旅游文化艺术节暨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为民族文化交流架起了沟通桥梁。组织“双培”促“两业”行动培训班10余期,4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提升了语言交流能力和实用技术技能水平,顺利实现稳岗就业和产业增收。组建 “双语”宣讲小分队深入民族村寨开展宣讲活动,把党的光辉历史、党的好声音传递到各族同胞的心间,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国家民宗委、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双语和谐乡村示范点”。将爱国主义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特色文化有机融合,编排了容丰富、方便易学的大课间展演活动在全乡中小学校推行,学生在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的同时,感受家乡民族风情魅力,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筹集资金50万元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展示厅”,收集各类物品1000余件,通过组织集体参观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青少年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