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五个坚持夯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工作
作者:赵英崇 时间:2022-07-04 阅读:486

搬迁群众“护工就业”培训
近年来,威宁县牢守底线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设置安置区,筑牢“五个体系”建设,为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提供有力体系保障。威宁县多渠道采取适用技能培训、开发就业岗位、组织劳务输出、提供就业服务、引进帮扶车间、加强权益保障等措施。有力确保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实现1人以上稳定就业。
威宁县“十三五”期间,搬迁9332户46565人,贫困人口占77.9%;恒大援建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3937户20001人,搬迁人口居贵州省第二,县城安置人口第一,搬迁体量大,城镇化安置比例高,搬迁群众结构复杂,后续服务工作任务艰巨,威宁县牢守“五个坚持”,夯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工作。
坚持服务感化人
公共服务涉及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全力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让搬迁群众得实惠,增强群众认同感。
走进雄山街道福康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吴耀说:“我家是从距县城140公里的海拉镇搬迁过来的,能为搬迁群众服务是我的荣幸,平时我们的工作是走访核查,对特困家庭及时申报、解决临时救助,工作上重点是入户宣传政策、推荐就业岗位、宣传安全常识等,能让大家都能有工做增加点收入,当前,受疫情影响,就业压力很大,我们积极争取了有资质的培训学校,对搬迁群众进行电焊、家政、护工、厨师等方面培训,提高群众就业技能水平,多渠道选择就业岗位,逐步引导群众走致富路”。
目前,全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基本完善,配套建设了9所中小学及幼儿园,9个社区卫生室,1所妇儿医院,8个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创建“十个一”标准场所,便民“一站式”办理中心8个。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对重残、重病、无劳动力家庭4289户17166人全面实施政策兜底,社区干部实行定时跟踪走访。给符合条件的740户36830人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5000余万元,医保、养老保险等各类保障政策实现全覆盖。
坚持培训引导人
培训是更好掌握适用技能、是充分实现选岗就业的前提。威宁县通过对搬迁群众实施有针对性技能培训和创业致富培训,提升群众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确保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
威宁县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实施意见》(威委[2019]18号)和《威宁县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威党办发[2021]15号)文件。专门组建威宁县后期扶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扶公司),重点做好搬迁群众后续扶持服务工作。
走进五里岗街道阳光新城社区王玉平户,该户从距县城80多公里偏远山村搬迁入住,他感慨地说:“没有搬迁时,四处找临工做,无固定场所,随时还担心老家土坯房会垮塌,搬迁入住后,经社区组织培训,掌握了一定技能,现在云南承包一个采石场,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这几天回来准备动员搬迁群众20人左右一同前往务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威宁县采取“五个一批”实现就业全覆盖。根据搬迁群众的年龄、技能、家庭状况等因素,采取“省内外输送一批、县内园区企业选派一批、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自主创业实现一批”的“五个一批”的办法,确保有1人就业的家庭月收入不少于2000元,2人就业的家庭月收入不少于3600元,零就业家庭确保一周内实现动态清零。现有搬迁群众劳动力家庭13070户34977人,已实现30938人稳岗就业,户均就业2.3人,综合就业率达88.5%。
坚持文化鼓舞人
加快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搬迁群众文明意识。重点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活动,增强文化引领力,通过县级文化馆送文化进社区活动,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较好促进社会互动,让搬迁群众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搬迁群众徐华美通过手机视频学习,掌握了老年健身操、广场舞、鬼步舞等舞蹈,组织40余人队伍早晚锻炼,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徐华美高兴地说:“我在帮扶车间上班,老公在广东电子厂上班,我在家照顾三个孩子读书,现在各种条件好了,多学习一些健身知识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
威宁县每年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开展送文化进社区活动,每个安置区不少于2场次,组织老年娱乐队不少于1个,社区自行举办文化活动不少于2场次。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个,广播室12个,农家书屋12个,志愿者服务工作站11个,老年人活动场所11个,法律咨询服务中心7个。设立各类宣传展板7处35块、公示栏7块,增强了群众融入感,让搬迁群众了解社区、融入社区、参与建设社区,达到群众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社会交往互动更加密切。
坚持“七彩”分类帮助人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是社区治理内在要求,强化“一站式”办理,让搬迁群众办事少往返是社区干部的服务目标。雄山街道福康社区党支部书记陶梅说:“对搬迁群众根据家庭状况采取分类管理办法,让社区干部做到户户底数清,样样情况明,实现干部在一线服务,政策在一线落实,群众有需求,我们及时来帮助。”
威宁县结合工作实际,探索开展“七彩”分类管理办法,街道社区安置点采取“一中心,一张网、十连户”的社区管理模式,建立县级领导+街道+社区+楼栋+十户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按社区人口居住模块。10000人以上的安置区,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帮,不足10000人的,由副县级领导挂帮,重点解决后续扶持发展过程中的困难问题。
坚持党建引领人
加快安置点基层党建体系建设,筑牢阵地堡垒,按照党的组织、政权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同步建设,使安置点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威宁县聚焦机构设置,强力优化党组织建设。
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由民政部门实地调研,析置新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纳入街道办事处管理。构建“居委会+网格+楼栋”的纵向网格化管理,让搬迁群众有事能找去处,办事有人帮。
目前已建立安置点社区党总支4个,党支部23个,群团组织6个,已核准搬迁入住党员729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4人,建立工、青、妇等群团组织7个,组建残疾协会7个、老年协会组织7个。让搬迁群众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家的感觉。
58岁的老党员李明举,2018年从乡镇搬迁入住福康社区,全家6口人,儿子、儿媳在省外务工,自己在社区做保安工作,同他交流时,他说:“搬迁后,部分老年人念旧老家,生活不习惯,我就主动组织党员和思想先进的群众同他们沟通,讲讲党的好政策,搬迁入住后,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维护好社区公共环境卫生,改掉不良陋习,让大家尽快丢掉故土难忘这一想法,尽快适应新市民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服务工作,事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事关搬迁群众安居乐业,事关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市民化进程,威宁县通过“五个坚持”,夯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加强“五个体系”建设,强化设施配套,补齐短板漏项、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基础配套,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后续发展问题,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共享改革带来的新成果,最终达到“五个起来”,即“社区治理强起来、党群民心聚起来、社会服务好起来、就业渠道多起来、搬迁群众富起来”的目标,为脱贫成效巩固、助力乡村振兴落下重重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