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木匠”父亲
作者:高英 时间:2022-07-06 阅读:302
我们兄妹多,那时候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赡养,身为小学教师的父亲母亲,负担之重可想而知。那时他俩都在距离老家近百里、条件十分艰苦的山区小学工作,我们一大家人就住在狭窄简陋的校舍里。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宿舍里除一床一桌一椅外再无他物,一切都得自力更生。
我们生活的那个小山村,不通电,不通公路,没有医院,没有缝纫店,更没有售卖百货的商店,只有一个卖煤油、食盐、火柴等日杂品的小供销店。好在我的父亲母亲都是特别能干又特别能吃苦的人,什么困难都吓不倒他们。日常生活缺什么,父母就自己做什么。于是,全家人的衣服、鞋子,都由母亲亲手裁剪、缝制,而生活必须要用到的桌子、凳子,箱子、柜子,在那里既无处买,也无钱买。于是,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便落到父亲头上了。
为降低生活成本,父亲决定自己打造。他购买了全套的木工工具,刨子、锯子,斧头、钻子,凿子、尺子,应有尽有,再买来木料,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叮叮当当”干起来了。
先从最简单的做起,做一只小板凳,钉一个小木箱,再打一张小饭桌,虽然做工粗糙,但解决了实际问题。就这样,父亲边琢磨边实践,边向当地的木匠师傅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他做的小板凳、小桌子越来越有模有样了。等到他掌握了一定技巧后,父亲就开始向高难度家具“进军”了。先是做一个书架,继而打一个碗橱,当然,工艺肯定没法跟专业木匠相比,却很实用。
父亲的劳动成果得到母亲和我们小孩子的高度肯定,越发有了干劲儿。每逢寒暑假,他就视家庭需要自己设计样式、确定尺寸,陆续做出各种家具,满足了我们全家人基本的生活需求,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后来,父亲和母亲先后调进县城学校,我们兄妹也陆续参加工作,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父亲亲手制作的家具也次第退出历史舞台,但那套木工工具还始终保留着,它是父亲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