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作者: 时间:2022-08-04 阅读:187
贵州: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新华社记者 李自良 王丽 潘德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贵州考察调研,参加全国人代会贵州代表团审议和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要求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贵州创新发展思路,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考察时指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都格镇龙井村村民马选军推开屋门就是3座桥:50年前修的40多米长的木板吊桥、30年前修的仅1米宽的铁板吊桥和2016年通车的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前两座小桥让我们能到河对岸,北盘江大桥真正联通了外面的世界。”马选军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发展农业产业,以超常规举措攻贫中之贫、艰中之艰,短短8年实现900多万人脱贫。
花茂村,曾叫“荒茅田”,过去是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2021年,花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1万元,比2012年增加2倍以上,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
花茂村村民王治强家的农家乐接待过不少游客。农家乐的“笑脸墙”格外醒目,“笑脸”二字的一笔一画,都由花茂村村民的笑脸拼接而成。王治强说:“大家干劲很大,村里一年一个样。”
这10年里,贵州923万人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和组组通硬化路,解决了1200万农村群众出行不便问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了74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容纳搬迁人口超过2.9万人、下设5个搬迁社区。为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安置点配套建设了2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中学、1个卫生院、6个扶贫车间,街道附近的工业园区也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贵州严格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年《贵州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及系列配套文件出台,全面启动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治理“五大行动”。
创新发展思路 发挥后发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参加全国人代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要树立正确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贵州利用“地无三里平”地理劣势背后喀斯特地貌的潜力,拥抱前沿科技领域。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大窝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栖身地”。已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进入成果爆发期的“中国天眼”,极大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
贵州利用“天无三日晴”气候劣势背后冷凉气候的潜力,结合电力充足、地质结构稳定等优势,超前部署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建设重点数据中心25个、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11个,贵州已成为我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也是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
贵州利用“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区位劣势背后“西南腹地”的潜力,着力建设内陆开放型试验区。随着开放通道和平台加快建设完善,贵州已逐步成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和内陆开放新高地。如今,贵州威宁、榕江等地的瓜果蔬菜在粤港澳大湾区热销,正安县每年有600多万把吉他销往世界各地。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把大数据作为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奋力耕“云”种“数”。(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