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民族团结花盛开 同心共筑中国梦
作者: 时间:2022-08-11 阅读:198
(上接1版)
聚焦需求导向 传承民族文化
近年来,威宁坚持用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感情团结凝聚各族群众,传承文化,搭建民族团结“交流桥”。
在工作中,结合“双培”行动要求和各民族生活实情,充分听取民意,组织有汉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群众集中参加“国家通用语言”“农村农民实用技能”“感恩意识教育”“移风易俗”等培训,采取“一帮一、一帮N、N帮一”“小手拉大手”等方式巩固提升。
2018年以来,在石门乡、龙街镇、猴场镇、板底乡、云贵乡、五里岗街道等地共培训3000余名有汉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群众,增强各民族自我发展能力和同步小康的内生动力。
大街乡位于县城北部,离县城40公里,是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9%。据了解,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大街乡结合民族区域实际,成立了工作小组,组织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为群众讲述党的光辉发展历程,进一步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我们一直注重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收集、整理、编译出版了《支嘎阿鲁画册》《苗族情歌礼辞》等少数民族古籍及文献,培养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艺人。我们还以民族节庆为载体,举办民族文化活动,以民族歌舞、民俗文化、美食文化、民族工艺及绘画摄影展览、影视展播等多种形式,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罗钢介绍。
发展惠民 共享幸福生活
一直以来,威宁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建进步创建工作的第一要务,以团结和谐凝聚人心,以发展成果巩固团结,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
截至目前,全县申报认定民贸企业9家,协助民贸企业落实贷款2370万元、申报贷款贴息32余万元,助推民贸企业做大做强。开展民族手工艺人才培训,引导办厂兴业,目前全县从事民族手工艺品生产的企业10家,各具特色的产品深受县内外游客欢迎,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在工作中,威宁还结合地理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民族风情浓郁的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3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个。民族特色村寨已成为全县展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引领乡村振兴的标杆和加速器。
近年来,板底乡立足民族文化和绿色生态两大优势,全力组织动员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开展基础聚合、产业联合、生态璧合、文化融合“四项行动”,共同携手绘就了民族和睦、生态和美、产业兴旺、文化兴盛的山乡生活新画卷,先后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首批全国7个双语和谐乡村之一”“国家级卫生乡镇”等荣誉称号。
走在板底的乡间小道上,映入眼帘的是红黑黄三色图案装点的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特色小楼,居民楼前围坐着的村民热情招呼着过往的游客,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新农村画卷……
民族团结山歌响,友谊花朵满园香。发展中的威宁,正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新征程上,积极担当、主动作为,走出一条具有威宁特色、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各族人民携手同心、和谐共居,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