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8-12

威宁乡村版“神雕侠侣”  “夫唱妇随”奏响幸福曲

作者:李继航 罗纱 时间:2022-08-12 阅读:187


 

杨明夫妇喂牛

  什么是幸福?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用勤劳的双手共同创造未来,这是杨明、曾大琴夫妇给我们的答案。家住云贵乡水塘村的杨明,13岁时,放学回家途中,不慎摔下悬崖,意外失去了右手,这让年少的杨明深受打击。“开始的时候挺难受的,怕别人看不起,后来想一想,没了一只手也没啥大不了的,一只手照样可以做别人能做的事。”懂事的杨明知道,作为父母的依靠,自己千万不能倒下。
  因为吃得了苦、懂事、孝顺,杨明很快收获了自己的爱情。邻村的曾大琴看着眼前帅气的小伙子,不是因为他有残疾而嫌弃他,而是欣赏他自强不息的干劲、冲劲和拼劲。2008年,曾大琴和杨明结婚,婚后两人先后有了两个孩子。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请老人照看着孩子,夫妻俩外出打工。工地上,杨明指挥,妻子开塔吊,配合默契的两人,每个月有七八千元收入。
  7年的奔波让杨明明白,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发展产业才能长久。“大琴,今年我不想去打工了,我想发展养牛。”去年过完年,杨明和妻子商量着未来的发展。养牛,意味着几年打拼的积蓄都要投进去,搞不好就是血本无归。“一开始我是反对的,养牛需要的本钱大,万一亏了,前几年就都白干了。但是后来想一想,大的孩子马上上初中,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也需要照顾,长期在外打工也不是办法。从长远来看,养牛是可以的,如果我都不支持他,也没哪个支持他了。”再三权衡后,曾大琴决定和丈夫一起拼一把。
  去年1月,两人投入所有的积蓄,改造圈舍。一开始买了两头能繁母牛,之后又陆续买了三头。同时,为了提高牛的质量,曾大琴还到昭通去学习兽医技术,配种、防疫、管理全程跟进。如今,夫妻俩已经养牛11头。在两人的带动下,已经有十几户村民开始养牛。“上个月卖了1头牛,卖了12000元,又买来了1头能繁母牛。我的目标是把能繁母牛发展到30头,那时候每头母牛产的牛仔就是钱了。”边卖边买,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于未来,杨明信心十足。
  如今,夫妻二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天早上起来,曾大琴负责做饭,杨明负责喂牛,吃完早饭,夫妻俩再赶着牛群去放牧……“现在政策好了,我们也要努力,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杨明说,他想通过自己的带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回来,把家乡发展起来,建设起来。
  夕阳的余晖洒向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杨明夫妻二人赶着牛群回家。杨明夫妇正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幸福的种子,在康庄大道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