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展新颜 草海湖畔“靓”明珠
作者: 时间:2022-08-24 阅读:295
同心:
绿水青山展新颜 草海湖畔“靓”明珠
□ 本报记者 高琦 史开云 王云 王小月
夕阳西下,位于草海湖畔的同心社区,祥和宁静、饭菜飘香,烟火气在时光里静静流淌。
“这场球打完,都来我屋里吃晚饭哈!”
社区文化广场上,少年们清朗的笑声回荡散开。
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同心社区,距草海自然保护区7公里,共有1097户5109人。
近年来,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引进经营主体、产业结构升级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老幺家几年前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拮据,现在条件变好了,得闲的时候还约同学们去家里吃饭哩!”同心社区党支部书记卯昌举说。
2011年,当选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卯昌举来到地头,重新审视脚下的这片土地:产业单一、动力不足、发展滞后。
当时的同心社区,人均年收入不到2400元,劳动力流失,耕地大量闲置。一个问题如眼前的荒草般横在卯昌举等人面前:如何让这里的土地养得活、留得住自己的人?
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
通过前期摸排,社区“两委”立足实际,积极倡导流转土地,发展壮大产业,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与产业结构转型打下了基础。
2014年,同心社区引进种植水果萝卜2000余亩,作物种类结构得到初步改善;
2015年,向上级部门协调申请资金1.19亿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村容村貌整治。
……
观念一变,万山无阻。到2018年,在各级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同心社区已引进上海雪榕公司等10余家企业,39家合作社,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升级。
从昔日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到整齐排列的现代化蔬菜大棚,同心社区的变化,让曾经“只想往外跑”的当地群众纷纷返乡,在家门口有了稳定的收入。
从纳雍来务工的藏端明,已在雪榕公司的大棚基地技术岗位上工作了两年,他说:“再做两年,学好技术后,打算回去把自己家的土地也盖起大棚。”
“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是卯昌举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很多外来务工的农民在这里学到技术,攒下本钱,纷纷返乡创业去了。”
从“养不起、留不住”到“养得好、引得来”,同心人在好政策的帮助下,把握机遇,群策群力,走出了一条宽广的康庄大道。目前,全村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作物集约化管理。
因变而通,一通百通。产业得到发展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也随之而来。
2021年,同心社区居民人均收入达1.4万元,当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自己发展好了,回馈乡邻是一定要做的嘛!”贵州森瑞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卯雄昌通过发展食用菌带动村民增收、回馈家乡。
“我们将加快推动锁黄仓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着力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村寨,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卯昌举信心满满。
如今的同心社区,青山簇拥,碧水环抱,15公里长的白水河堤洁净如洗,河岸旁的青砖白瓦屋舍错落有致,俨然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这样的景致,与不远处的县城相映成趣,颇有闹中取静、世外桃源之感。同心社区,如同点缀在高原明珠上的一颗珍珠,光彩愈盛。
(转自《毕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