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作坊到大工厂,“苦荞夫妻”的苦荞梦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凯茗 邓冰 时间:2022-08-26 阅读:292

戴永菊检查苦荞粒
威宁县地处乌蒙腹地,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让威宁成了中国三大苦荞种植基地之一。
二十多年前,孙学武和戴永菊夫妇在外打工,背井离乡;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是威宁人眼中的“苦荞夫妻”。
“苦荞夫妻”这个名号缘起2000年,那一年,孙学武和戴永菊夫妇返乡创业,乘着家乡苦荞产业发展的东风,办起了用原生态苦荞饲养的生猪场。
很快,创业的艰难便给了孙学武夫妇当头一棒。
苦荞喂生猪,在当地虽有先例,但如何降低成本,扩大产能呢?
孙学武夫妇没有技术,只能用土办法——试。
从苦荞加工成饲料,到喂养的比例,他们一点一点地尝试,渐渐摸索出了一条生态苦荞喂养生猪的路子。
为了确保养猪场的正常运转,孙学武夫妇经常起早贪黑地工作,那时身怀六甲的戴永菊每天要将一百多斤的苦荞饲料加工好后,拖到猪圈去喂猪,村里人无不称赞夫妻二人能吃苦,谈及此处,孙学武笑呵呵地说:“我夫妻俩这辈子与苦荞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苦荞人’。”
很快,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孙学武夫妇的苦荞事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时机。
2011年3月,夫妻俩筹集资金200万元牵头成立了威宁县谊朋永兴荞制品专业合作社,开始了苦荞制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
“要想保障产品质量,必须得有良好的原材料基地。”孙学武夫妇思索再三,与乡镇签订了产销合同,合作社每年会将引进的苦荞新品种与肥料无偿提供给农户,苦荞收获时,合作社再按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苦荞,再进行加工,靠着这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孙学武夫妇带动了周边近百户贫困户加入苦荞种植中。
在产品生产方面,孙学武夫妇购进新型加工设备,新建厂房和仓库,陆续开发了苦荞茶、苦荞面、苦荞米、苦荞枕头等十数种产品,渐渐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如今,孙学武夫妇的苦荞工厂在当地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已达到年产值3000万元,拥有机械化苦荞种植基地超3500亩,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产销模式,带动周边约1200户农户致富。而他们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苦荞夫妻”。
从2011年到现在,十余年的时间,孙学武和戴永菊这对“苦荞夫妻”,从小作坊到大工厂,从农民到企业家,他们的蜕变映射出无数贵州人在黄金十年间的奋斗身影,也体现了贵州经济在“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苦荞夫妻”是新时代贵州精神在普通人身上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也将激励我们向着新的奋斗目标不断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