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渐生凉
作者:王婉若 时间:2022-08-30 阅读:258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预示着暑热将尽,秋天的真正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从立秋到处暑,秋之爽朗可谓立竿见影。在北方,立秋不久,风已轻轻,雨已柔润,倘若你在早晨出门时,留心路旁的花木,定会发现它们的叶儿上还有浅浅的一层白雾。此时的风,就如同闲卧藤椅的老人轻摇的小扇一样,幅度虽不大,但却已然能感受其中的微凉了,微微地驱散着暑热,如涓涓之泉流,让人身心俱清朗。
历法和天文告诉我们,处暑时节,太阳运行到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其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其实,并非绝对如此,还有“秋老虎”呐!所以处暑向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说的是立秋过后,一直到处暑,尽管早晚已有凉意,但炎热还像尾巴一样缠着白昼。“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虽然节气已经到了,但暑热的余威还在,中午还是特别的炎热,只有早晚尚且有些凉意。不过,要是下了几场秋雨,那就不同了,所谓“一番秋雨一番凉”指的便是此意。
顾禄著《清嘉录》中说:“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处暑后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汗浴日,天气才能真正意义上凉爽,那时已到“白露”了。白居易的诗句“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就真实再现了处暑后这一自然景观,暑气和天上的云彩一并散去,轻柔的凉风吹来,让人感到舒适静好。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表明,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也就是处暑就进入收获季节。万物成熟之后就已是凋零,这种凋零给人们带来一种肃杀之气。《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天地肃杀,人也应该顺应自然,做到收敛而不骄淫。《宣和遗事》前集曰:“君由天而臣由物,天能发生万物,亦可肃杀万物。”古时候,人们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所以,古时的“秋后问斩”,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处暑的清凉,很容易勾起文人雅士的灵感。孟浩然在《初秋》中写道“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杜牧笔下的《秋夕》多了些意境:“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两位诗人一勾画,远隔千年,唐朝的凉爽便浸染了我们。
当然,处暑时节并非所有地方都有这般悠然而舒畅的气候,此时的南方依然余热未消。“处暑天还暑,犹似秋老虎。”这是民谚中对处暑的记录,直观而形象。午热、晨凉、夜微冷的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到了处暑,物候的变化和我们生活的节奏,都会随着秋天的脚步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的人生也将在期待丰收的喜悦里迎来崭新的面貌,就让我们在这个美好而凉爽的时节里,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