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8-30

小海镇松山村: 激活群众自治“活水” 绘就生态宜居画卷

作者:毕节日报记者 高琦 史开云 王云 王小月 时间:2022-08-30 阅读:580


 
村民对家园进行美化

  夕阳掠过布满田野的大棚群,洒落在威宁县小海镇松山村潮水组的民居与院落上,拉长了路上行人的影子。
  正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村民们,依然忙着手上的活。随着砖刀在泥瓦工手中上下翻飞,造型独特的复古院墙便绵延开来,成为山村里的靓丽新风景。
  “整个潮水组的技术工都来嘞!”李世斌是本村的泥瓦匠,也是施工现场的“二指挥”,“老程号召我们回来帮忙,我们一点也没耽误就来了。”
  李世斌口中的“老程”,是松山村党支部书记程宗辉,施工现场忙前忙后的那个人。
  “像李师傅这样的技术劳动力,在松山村有近三百人,我们正在筹划创办劳务公司,目前在申办资质,准备让大家抱团发展。”程宗辉说。
  “大家一定要把墙缝勾出来哈!”程宗辉叮嘱后,李世斌一声“OK!”现场一阵哄笑,其乐融融。
  松山村共有846户4308人,当地有着威宁为数不多的万亩坝田,对于发展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曾经的松山,没有产业支撑,村民们的种植大多“靠天吃饭”。
  当时主要在外发展的程宗辉,经过考察后,看准了大棚蔬菜这一颇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2013年,程宗辉筹集120万元资金,修建了300个大棚,聘请当地村民参与到大棚建设和蔬菜种植中来。
  由于大家心齐,当年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大获丰收。能够带领大家发展的程宗辉,不仅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带头人,后来还被推选为松山的“当家人”。
  10年来,松山依托肥沃的万亩坝田,通过引入资金,规模修建大棚1008个,年均带动周边3万人次就业。
  10年过去,曾经“晴天灰雨天泥”的一条条泥巴路,也相继被夯平、拓宽、硬化,并与356国道蜿蜒相接。原本将蔬菜运进县城所需的一个半小时路程,被缩短到半个小时。
  运输效率提高,地理优势的潜力也被彻底挖掘。2021年,松山村一跃成为威宁县城的蔬菜供给“大户”。
  2021年,松山村全村人均年收入近1.3万元,是2012年的3倍多。
  程宗辉说,巨大变化来自于党的好政策,来自于党建的引领,来自于松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夜以继日的奋斗,“归属感和幸福感,是松山人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建设的原动力。”
  “让村民做有效治理的主体”,近几年,这个理念在村“两委”班子中慢慢萌芽。
  通过精心筹备,由松山47名农民党员组成的“微型党校”应运而生。
  于是,在集市院坝、田间地头,经常都会看到“微型党校”党员们的身影,他们在经过学习和培训后,再走到群众中间去,宣传和讲解党的方针政策,“感染力更强,效果更佳。”
  “现在,有些问题不用村‘两委’费心,热心村民都能自发妥善处理了。”程宗辉说。
  人心齐,泰山移。
  10年来,松山村激活群众自治“活水”,让产业兴旺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2022年,松山村自筹资金500余万元,购置3万株五星枇杷大苗,无偿发放给农户进行庭院美化,同时还以合作社保底回收的方式,统一收购每家每户的枇杷,保证村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为了推动农旅融合,松山村购置了3200余株雪松、樱花树,沿着潺潺流过的美丽松山河岸栽种,让松山河更具魅力。
  “等树长起来,河两岸便会形成十里樱花与十里雪松相映成趣的生态美景,来品蔬果、看美景的人也会更多。”程宗辉说,“我们还准备在松山河两旁修建健身步道,把松山打造为一个高原运动小镇。”
  不远处,与松山河并行的宽敞通村公路上,孩子们结伴经过,嘴里唱着本地流传的儿歌:“背书包,背书包,党的政策好,回报家乡忘不了……”
  歌声飘过的农家小院,部分枇杷树已经高过围墙,伸出了枝头。
  户户不同景致,推门别有洞天,一幅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正在松山徐徐铺开。
  “干事创业要有公心、有激情。”站在松山河畔,程宗辉信心满满,“明年,这里的变化一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