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3200多天,有幸见证海拉镇发展!
作者:讲述/王成 整理/记者 李继航 夏静 实习生 陈飞 时间:2022-09-01 阅读:278

王成(右)在新海村走访,和村民聊收入
泥路变油路、自来水通家、满山新能源、孩子住进校、土地中药香......“十三五”的完美收官,海拉镇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节节拔高。“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勤劳的海拉人民继续奋力拼搏,扬帆起航,作为一名外地人,参与海拉建设,见证海拉发展,我何其有幸。
我叫王成,是云南省宣威市热水镇人,现任海拉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2013年8月28日,我来到海拉镇江边村江边小学任教,我和海拉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记得来报道的第一天,早上八点过,从威宁县城坐中巴车,踏上去海拉的路。看着一个个被车辆甩在后面的山头,顿时一股凉意在心底蔓延,海拉镇不会比老家还落后吧?经过4个多小时的颠簸,中午终于到海拉。
一下车,小雨就淅沥淅沥地下。由于路滑,车子没法到学校,我花了15块钱在集镇上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下。看着满是泥泞的山路和云雾缭绕的群山,我陷入了沉思,读书是为了走出大山,现在毕业了又回到大山?同样的都是回到大山,我为什么不回到离家近一点的地方?那一刻,我差一点放弃,好在第三天,我的其他同伴到了,身在异乡,结伴同行,既来之则安之。
山高坡陡,极度缺水,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群众思想落后……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终于理解当时为什么父亲要把我送出大山了,这坚定了我留下来的信念。
没水,我们自己去找水,自己去背水。孩子不上学,我们就上门家访,做孩子父母的思想工作。为了让孩子们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我们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全力做好学生服务工作。
记得2015年冬天,冰雪封路,送菜的车辆下不来,下面的车上不去。为了保障学生的营养餐,我们走路去周边农户家买鸡蛋,就这样学生和老师吃了一个多星期的蛋炒饭。回想过去的经历,我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2015年,海拉镇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如今,自来水管网已延伸至海拉镇的家家户户,打开水龙头,干净、清凉的自来水就哗啦啦流淌而出。像江边小学所在的江边村这样“守着大江没水吃”的村寨,饮水问题得以解决。
2015年,因工作需要,我调到了海拉镇政府工作。这年我结婚了。也是这一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广大党员干部全部投入一线奋战。第二年,孩子出世,我在海拉安了家,这里也成了我的第二个家乡。
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石漠化严重,站在高处远眺,海拉镇大部分村子之间看似距离不远,一来一往却要一天。距离远、没有路是海拉镇各个村子间往来的“槛”。要解决海拉镇的发展瓶颈,交通是重中之重。2015年,在中央、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倾力帮扶下,海拉镇开始修路。
经过一年多的辛苦付出,一条60多公里的环山路修通了,沿途13个村(社区)被联通,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农特产品也运得出去,群众发展思路也变宽了。
2019年和2020年,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后的攻城拔寨阶段。为了动员群众搬迁,我和其他工作队员连续一个多月的往群众家里跑。一年半的时间,和搬迁群众一同住在威宁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蔬菜基地,帮他们解决就业和生活难题。那段时间,我们一家三口分居三地,老婆在海拉,儿子在宣威,我在威宁,想家人的时候,只有深夜和他们打视频。
弹指一挥间,9年时间过去。9年间,我见证了海拉镇日新月异的变化:山里的孩子们都住进学校,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告别过去凌晨四五点打手电筒翻山越岭的上学的日子。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大学,陆续回报家乡建设家乡。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镇里还成立水利服务管理中心,群众用水得到保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万亩花椒、1万亩蔬菜、2万亩中药材,各色产业之花遍地开放。环境变好了,曾经黄灰满天飞、粪便乱堆的小村庄,如今已是路净、灯明、宜居的美丽村庄......
新的征程仍需阔步前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将继续和勤劳的海拉人民一道勠力同心、奋力拼搏,为海拉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