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包涵不尽完美的生活(外一篇)
作者:杨亚爽 时间:2022-09-01 阅读:236
我有两个朋友,一个家里很穷,虽不能说家徒四壁,可也差不多了;另一个家境殷实,论资排辈可被归为“富二代”的行列。就我耳听眼见,有钱的富人常常唉声叹气,日子过得很不痛快,没钱的穷人倒是嘻嘻哈哈,看上去比那个有钱的还更幸福些。
初时,这种现象在我而言是很费思量的,所以我对他们呈现的态度有所质疑,后来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我倒是很能理解他们的反应了:那个家里有钱的朋友因为从小享受惯了富裕的生活,凡事总想要最好的,一旦所受的待遇与自己的期许有了点差距,心里就老大不爽,以为别人故意跟自己过不去;相反,另一个因为从小在清苦的环境中成长,有着安贫乐道的心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一把烂牌了,大不了是输,还有什么更坏的结局呢!”若是生活有了好的转变,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对生活也充满了感激。这两个朋友的故事告诉我:幸福与贫富无关,跟内心相连。
世间的事,总有其独特的地方。之所以称之为独特,是因为它们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做某件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事情的推进中,有可能朝着我们不以为然的方向发展。所以,肉眼所见的好未必是好,肉眼所见的坏也未必是坏。这个道理跟“祸福相依,难易相生”是一样的。每一对反义词的背后都有一个根出同源的交集,有截然相反而又互相勾连的某种关联。
这就好像一个觉得自己能考一百分结果考了九十九分的人不会比与一个以为自己会不及格却拿了六十分的人来得更开心,其道理是一样的。在这里,起决定性因素的不是分值的高低,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只有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做起事情来才不会患得患失。而我们也要接受并包涵生活的不尽完美、不如人意,像对待歧路一样对待坦途,像对待困难一样对待每一件事,阻力有一天也会成为我们完成蜕变的助力。
考试
老王在沙口镇工作了大半辈子了,一天只知道工作,心里从来也不盘算别的事。说实在的,他清楚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老粗干部,文化底子差,年龄又偏大。所以老王在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的干,最终被组织选拔成了有事业编制的脱产干部,跳出了农门,端上了铁饭碗。
去年沙口镇政府开展精准识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退出新入贫困户序列的信息都要输入电脑,实行电子化管理。往电脑里填写各项指标、数据时显得非常困难,眼花不算,手还不听使唤,面对复杂的电脑操作,老王感到压力山大。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他觉得快要被时代淘汰了。
老王是个不服输的人,在压力面前,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借县扶贫部门组织的培训贫困户的机会,报名参加了电脑知识培训班。
培训结束考试那天,老王严格遵照考场规定,一没带书籍,二没请人代考,三没带手机。结果等试卷发下来时,老王一看傻了眼,大部分题目似是而非,不会作答,那些ABCD的字母让他头脑发晕,他看着别人低头刷刷地写着,额头上沁出一层层细细密密的汗珠,心里十二分着急。他闷头坐了好一会儿,人渐渐的活泛起来,两只眼睛飞快地眨巴着,用胳膊肘碰了一下同桌考生,亲腻腻地讨好说:“选择题的答案给老兄看一下呗。”
同桌考生眼里闪过一道冷光,竟用空白纸遮住了试卷。
“哼!”老王脸上的肌肉跳动了两下,声音阴森森也泛着冷。他一动不动坐着,慢慢地用眼角的余光扫描着同桌的试卷……凭着农村人的坚韧,终于看清了选择题的答案……考试结束的铃声撕破了夕阳,满天碎红。老王一走出考场,便询问他人:“选择题第五题答案是不是13?我的同桌把13写得挨在一起了,写成B了。我看见了没给他说,哼,谁让他不给我看……”
周围人听了老王的话都“哄”的一声笑了,“答案是B,不是13,人家的答案对着哩!”
老王一激灵,像一个不小心跌入沙口刚刚爬上岸的人,湿淋淋的站在那里,良久游出一丝微弱的声音:“怎会是这样呢?”
回到沙口镇,老王想了很多很多……他向镇领导主动申请离岗,把自己占据的岗位腾出来让给年轻人,让他们更好地为父老乡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