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9-23

羊街镇交河村: 企业落户有支持 群众增收有渠道

作者:马召凤 祖海雪 时间:2022-09-23 阅读:245


 

葡萄大棚

  初秋时节,金桂飘香。走进羊街镇交河村,一排排标准大棚呈现眼前。走进大棚,一串串紫色葡萄挂满枝头,游人采摘,秋收在望。而在另一边的大棚内,村民提着采摘桶正在采摘成熟的番茄,一幅丰收画卷展现眼前。
  交河村推行“支部+产业”发展模式,突破产业发展的单一格局,充分利用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作用,为产业发展铺路搭桥。
  “从2015年开始,我们党支部就引进实力雄厚的经营主体到村里发展,从发展葡萄种植,到种植蔬菜,村里的产业在支部和经营主体、农户等多方努力之下,有了变化。”陈甫中是交河村的党支部副书记,他说,以前交河村产业发展主要是村民单打独斗式的分散种植,没有特色产业,没有规模化种植,群众年年辛苦却年年不见增收,群众着急党支部也着急。
  2015年,交河村党支部决定引进威宁县三潮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说干就干,合作社决定在交河村种植葡萄之后,村党支部发挥“连心桥”的作用,及时走进农户家,挨家挨户劝说流转土地,解决了合作社发展的第一个难题。
  合作社发展葡萄基地的初期,由于缺乏技术,种出来的葡萄要么甜度不够,要么个头太小。陈甫中依靠在外地打工时积累的葡萄种植经验,担负起基地技术指导,为合作社发展解决了第二大难题。
  党支部一马当先,让交河村葡萄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如今,交河村葡萄种植基地共有大棚42个,全部种上了优质的葡萄,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敢于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开始发展新产业。  
  今年4月,在交河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又引进新的经营主体,建成220个标准蔬菜大棚。“刚来的时候我们也没底,后来村里帮我们协调解决了土地流转、灌溉用水等问题,发展的信心就足了。”蔬菜基地管理人员范胜福说。如今,蔬菜基地种植的番茄已经上市,走俏外地市场。
  “支部+产业”的模式,不仅让交河村产业有了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也带动村民实现了就近增收。“我在这里主要是负责搬运和灌溉设施的管护,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划算得很!”村民许义勇说。交河村的产业基地,带动了周边140户农户726人就业增收。“支部+产业”发展模式,让企业落户有支持,让群众增收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