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崇海:勤劳奋斗获取 “蜂”衣足食
作者:李继航 周天贵 夏静 陈飞 时间:2022-09-27 阅读:181

马崇海的蜜蜂园
每个人心里有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马崇海心中的却是一亩“蜂”田,养蜜蜂、训胡蜂,在大山深处酝酿着自己的“甜蜜事业”。
金秋九月,到处是丰收忙碌的景象。
“你是卖蜂蜜的马老板吗?我想要两斤蜂蜜。”“不好意思,蜂蜜卖完了,现在只有蜂酒了。”刚卖了三瓶胡蜂泡酒的马崇海,电话又响了起来。一个小时的时间,他就收入450元。
家住兔街镇新光村的马崇海,虽然只有25岁,却已经是有四名徒弟的“老师傅”了。
马崇海从小跟在父亲马孝云身边,耳濡目染养蜂过程,十一二岁的时候,他就能单独去捕捉蜂群。“喊他做其他事情,慢吞吞的,但是喊他去收蜂的话,积极得很。”尽管现在马崇海成年了,马孝云还是会偶尔打趣一下儿子。
马崇海曾经开过五金店、进过手机厂、跑过工地、开过货车……奔波了几年,一直没有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2019年,回到家的马崇海,看着房前屋后的绿郁葱茏的树林,父亲养的蜜蜂在林间飞来飞去,加上自身对蜂的热爱,他决定发展养蜂。这一年,在家人的支持下,马崇海养了160箱蜜蜂。
喜欢捣鼓的马崇海,并不满足单纯的蜜蜂养殖,通过买书自学、到野外观察、诱捕野生蜂群,他还精心驯养了300群胡蜂,原本敌对的两个蜂群,在他的训养下过得相安无事。“每天都要观察蜂儿的进食情况,定期清扫蜂巢,胡蜂的话还要定时投喂。”在养殖过程中,遇到问题,马崇海就认真记录下来,看视频、找案例,自己尝试解决,每解决一个问题,他又把方法、经验记下来,日积月累,他的床头已经堆起了高高一摞养蜂笔记,他也成了远近出名的养蜂达人。
要做大产业,必须抱团。2021年,马崇海利用微信建了一个养蜂群,把他认识的养蜂人拉在一起,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通过几次帮忙解决养蜂难题,马崇海的名字一下传开了。去年,他在黔东南、云南、四川等地都和别人合伙建了养殖基地。
如今,走进马崇海家,屋前的空地里,一个个蜂箱整齐排列,“嗡嗡”展翅的蜜蜂飞进飞出;屋檐下,悬挂着的胡蜂巢好似一个个灯笼。去年,靠着蜂蜜、蜂蛹、蜂酒,马崇海一家收入20多万元。
“蜂蜜最多的时候,一年能产300多斤,150元一斤;蜂蛹一年能产700斤至800斤,90元至100元一斤,蜂酒是150元一瓶。”马崇海说。
幸福全靠勤劳创造。马崇海用勤劳的双手,在获取一家人“蜂”衣足食的同时,也在向当地村民传经验送技术,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我就是想把养蜂产业做大,让更多的人看到,年轻人在家一样待得住、过得好,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和记者交谈中,马崇海的电话再次响了起来,村民发现了一处蜂群,让他赶紧去收。
从没见过收蜂的我们,决定一起跟着去看个究竟,密密匝匝的树林里,马崇海矫健的穿梭着。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勇于去闯去拼,这应该就是新时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乡村振兴大道上应有的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