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10-10

赶上好时代 过上好日子

作者: 时间:2022-10-10 阅读:224


 赶上好时代 过上好日子
——毕节市海雀村接力奋斗的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莹 周阳 谢朝政 冯相清

  海雀很绿。
  这个深居乌蒙腹地、平均海拔2300米、面积11.87平方公里、人口229户1004人的高寒之地,拥有成材林木1.34万亩,是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头处的一道生态屏障。
  海雀很大。
  它是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它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迈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装点荒山成林海,护好青山产“金蛋”,是生态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个生动缩影。它被全国各大主流媒体长期聚焦,也是文艺界、影视界争相挖掘创作的题材。
  在这片曾被外界视为“不宜人居”的土地上,自1985年开始,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各级各部门的倾力帮扶下,时代楷模、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立下种树保粮的愚公志,带领村民几十年如一日种树护绿,让33座光头山披绿挂翠,长成价值过亿元的“绿色银行”。
  从荒山秃岭到莽莽林海,从“苦甲天下”到村美民富,从森林覆盖率仅5%到如今的77%,从人均年收入33元上升到2021年底的18633元,海雀村在脱贫攻坚战中书写了绿色发展的壮丽诗篇。
  9月上旬,记者走进海雀,感受这片热土的时代变迁,听年轻一代讲述接力奋斗的故事。

振兴记——
文均福:依托万亩林海,我们有信心把这碗生态饭端稳

  9月1日19时,省委党校、毕节市委党校海雀现场教学基地,舞台剧《文朝荣》准时上演。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过往的场景在舞台上一一呈现,让人切身感受到文朝荣老支书带领全村群众植树防沙,敢叫荒山换新颜的壮烈与坚持。
  舞台剧已经上演近千场,文朝荣的孙子文均福记不清自己看了多少场:“每一次看,都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充满力量。”
  老支书文朝荣带领群众种树,让1.34万亩荒山变成了林海。接任支书文正友带领村民实现脱贫致富。去年11月7日,小时候跟在爷爷身后巡山护林的文均福接过叔叔文正友手中的接力棒,成为现任支书,担起了带领海雀村振兴的重任。
  在村委会办公室,“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牌匾挂满了整面墙。“老一辈打拼下来的荣誉,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文均福清楚,他肩上挑着的是海雀村1004名彝族、苗族同胞的期待。
  海雀村如何振兴?新时代的命题考验着这个领头人的智慧和勇气。
  “传承爷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精神,用活万亩林就是我们奋力向前发展的秘密武器。”文均福说。
  “据估算,海雀村的林木价值上亿元,这笔‘绿色家底’还在不断增长衍生出新的财富。”文均福说,“2021年,仅国储林项目就为村民们带来400多万元收入。今年4月底,全省第一张集体林的林业碳票在海雀村发放,涉及以华山松为主的森林面积7346.5亩,预估碳汇价值104万元左右,能让全村229户群众户均增收4500多元。”
  “依托万亩林海,我们有信心把这碗生态饭端稳。”看着苹果树下长得郁郁葱葱的魔芋,文均福信心满满,“我们以村党支部领办创办的合作社为引领,探索林下种植魔芋、天麻,还引进企业发展食用菌,生态产业发展步伐正不断加快。”
  “依托万亩林海、文朝荣精神陈列馆,村里顺势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办起了民宿、农家乐。”文均福介绍,“去年村里18家民宿,共分红213600元。今年又新建成精品民宿10家,申请改造民宿20家,争取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

护林记——
朱达有:守护好山林就是守护我们的“命根子”,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

  9月2日9时,气温骤降。海雀村村委会门口广场上,集中巡林的护林员陆续到达。
  迎面袭来的寒风,让身材纤瘦的护林员朱达有打了一个喷嚏,“好冷!”说罢,他拉紧衣服的拉链,蹲了下来。
  “待会上山活动一下就不冷了。”比起今年刚参加护林工作的朱达有,59岁的护林队长王光德很有经验。眼看人员到齐,简单交代护林任务后,王光德作最后的动员:“文朝荣老支书当年带领我们种树的时候比现在还冷,再对比一下现在的日子,心里就暖和了!”
  似乎被王光德的话语感染,朱达有迅速起身,快步走在护林队的最前方。“老支书带领大家种树时我刚出生,现在守护山林,我也要出一份力。”朱达有说。
  听到这句话,笑容爬上王光德饱经风霜的脸颊:“等我们走不动了,护林的任务就要交给你们年轻人。”
  活跃的气氛中,一行人朝着万亩林海深处进发。
  一把镰刀、一个水壶、一个帆布包就是王光德护林的必备“装备”。
  沿着山脊往上爬,成排的华山松挺立在两旁的斜坡上,脚下的杂草藤蔓渐渐多起来。王光德拿着镰刀在前面砍小灌木和杂草开路,我们在后面跟着走,不到半个小时已是汗流浃背,但王光德依然面不改色。
  “晴天防火,阴天防牲口破坏。这样的路每天都要走上好几公里。”穿梭林间,王光德能准确说出每一棵树的年龄。
  “饿着肚皮种树,当初我是反对的,没想到种树种出了好日子。”靠着粗壮的树干休息,王光德的思绪回到了那个治山治水、治穷治贫的激情年代。他向我们讲起老支书文朝荣弥留之际的嘱托,“光德啊,等我去世后,你一定要替我守好这片林子。”
  “正是当初老支书带领大家种树,树木长大挡住了风沙,老支书又推广起地膜种植玉米技术,让全村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养牛、养鸡、林下种植中药材等产业得到发展,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光德说,随着国储林、单株碳汇、林业碳票等项目和政策相继实施,村民的收入又增加了一大截。
  “事实证明,老支书的决定没有错,现在享受国储林项目多的人家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王光德说,“再选一次,我们照样会选择种树。”
  “守护好山林就是守护我们的‘命根子’,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务工返乡的“三代”护林员朱达有说,“老一辈护林员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极目远眺,苍翠挺拔的华山松从村头一直绵延到山顶。老支书文朝荣就葬在这片林子里,守着海雀,守着他牵挂和奋斗了一生的心愿。

追梦记——
朱跃花:我们更要尽力把村里的事做好,让大家一起富裕

  9月2日傍晚,海雀村下起了小雨,空气清冷湿润。
  等到海雀现场教学基地培训的学员退房后,村民王光敏赶紧将自家的民宿打扫干净,准备迎接下一批客人。
  民宿是一栋二层小楼,装修雅致简约,青瓦白墙与后面的山林相映成趣。“入住的人员由教学基地统一安排,客源稳定。4个房间8个床位,一年有将近2万元的收入,这样的生活挺好的。”收拾着床铺,王光敏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18年前,王光敏不顾父母反对嫁到海雀村。“那时候的房子是泥巴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吃饱饭、住平房、有活干,就是我们当时的梦想。”
  王光敏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张老照片,是她的丈夫王兴方和3个孩子坐在一辆崭新的拖拉机前,尽管有点模糊,仍然能看到他们脸上满是笑容。
  “都是多年前的事了,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再到拖拉机,现在又买了一辆越野车。”聊起照片里的故事,王光敏笑得格外开心。在国家好政策的扶持下,夫妻俩勤劳肯干。丈夫王兴方经过村里组织的技术培训,成了砌墙装修的熟练工;王光敏除了开民宿,还瞅准村里220户人家光小汽车就有90多辆的商机,开起了洗车场。“两个人加起来,一年收入8万元以上。”王光敏一脸乐呵呵。
  王光敏夫妇的梦想变成了现实,“90后”女青年朱跃花的梦想照见着未来。
  1994年出生的朱跃花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女大学生。她很小的时候经常看到文朝荣老支书背着镰刀上山巡林。“文爷爷跟我说,小娃娃要好好读书,以后考个大学走出去。”
  2017年,朱跃花大学毕业,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参与脱贫攻坚。“带领乡亲谋发展,就是我的梦想。”如今,朱跃花已是海雀村村委会副主任。
  朱跃花大学主修美术,回村第一件事,她就瞄向了村里苗家人都能做的手工活,并通过网络销售村民自制的手工产品。在朱跃花家堂屋里,除了沙发和桌子,地上铺的、墙上挂的都是她手工缝制的苗族饰品。她还与我们分享了她年初结婚时的照片,身穿亲手缝制的苗族嫁衣,色彩斑斓,光彩夺目。
  这些年,在她的带动下,村里10多家人靠苗绣脱贫增收,最多的一家一年能有6万多元的销售额。“现在村里建起了服饰加工厂,我们准备邀请相关专家来指导,把苗族服饰产业做起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起来,开发更多民族文化产品。”朱跃花信心十足。
  “过去极端贫困的条件下,我们的老一辈没有一个人抱怨,只怪自己不争气。现在赶上了好时代,我们更要尽力把村里的事做好,让大家一起富裕。”朱跃花说。
  在新时代的追梦路上,能笑着诉说过去经历的苦难,就能扛起未来丰盈的梦想。

圆梦记——
过上了好日子,人人喜笑颜开

  9月3日,淅淅沥沥的雨下了一早,我们还是决定到马正安家看看。
  曾经“4个人只有3个碗”,说的就是村民马正安家。
  多年过去,马正安家早已旧貌换新颜,曾经经不住风吹雨打的杈杈房,如今已变成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
  “以前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梦想,现在都变成了现实。”马正安把我们让进屋,炉火很旺,屋里很暖。
  冰箱、电视机、电磁炉等家电一应俱全,厨房里灶台、橱柜整洁明亮,房梁上挂着一排熏制好的腊肉。“现在,想吃腊肉就取一块烧来煮起,想吃新鲜肉就上街买。”马正安哈哈笑着说。
  “吃穿不愁,收入还不低。”坐在沙发上,马正安给我们算起收入账:“当护林员的工资一年将近1万元,国储林项目得了2万元,喂一头母牛产崽卖最低都是1万多元,我们老两口一年收入超过了4万元。”
  离马正安家不远处,64岁的朱文清正忙着打扫即将开业的民宿。在政策扶持下,朱文清的老房子被改造成两层楼的精品民宿,一楼用来自住,二楼招待客人。
  “我的目标不大,1个床位一天50块钱,3个房间6个床位,一年能有3000块钱我就满意了。”弯着腰清理完民宿的洗漱台,朱文清抬头就看见镜子里的自己,一咧嘴,笑了。
  朱文清除了担任村里的护林员,每年还要种几亩洋芋、几亩苞谷,现在又要开民宿,大家劝他不要太辛苦,他爽朗一笑:“以前穷怕了,现在身体还硬朗,能干活就不闲着,地里有庄稼,家里有粮食,心里才踏实。”
  “3个女儿已成家,吃不愁穿不愁,这日子就过得开心嘛!”收拾完房间,朱文清下楼给圈里的牛添草料,又给两头大肥猪添猪食。
  站在民宿的阳台上,望着秋雨中郁郁葱葱的绿树、青瓦白墙的民居,笑容在他长满皱纹的脸上舒展开来。
  赶上了好时代,所有人笑靥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