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磅礴开新路
作者: 时间:2022-10-11 阅读:301
乌蒙磅礴开新路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凡
10月8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聚焦毕节交通建设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推出毕节深度报道《乌蒙磅礴开新路》。
全文如下:
乌蒙山区位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覆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毗邻的38个县(市、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峻,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耕地少。
◇“在这里务工,既能增加收入,又方便照顾家人。”唐仁俊说,自己种了5亩玉米和洋芋,作为猪饲料卖给这家养殖场,一年能多挣1万元
◇如今,走进砂锅寨社区,已不见群众砍伐树木、烧制砂锅辛苦谋生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高端民宿、无边泳池、卡丁车俱乐部和山地滑车等项目
◇与产业路一起打通的,还有发展思路。现在,双堰社区建成了集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和大数据于一体的智能化鉴溯鸡舍,用于科学管理乌鸡养殖
位于贵州西北角的毕节市,地处乌蒙山区。脱贫攻坚以来,在莽莽群山间架桥开路,一条条路网像“毛细血管”般向大山深处铺开。群山之中的村民,生产生活有了出路、开了新路。
2800公里农村公路、14640公里农村通组路得到硬化改造,三级以上公路通车乡镇达到123个,全市累计完成交通投资713.62亿元……这是2018年以来毕节市交通建设的成绩单。
道路兴则产业兴。黔货出山、旅游升级、智慧种养……毕节正持续释放产业发展活力,不断赋能乡村振兴。
挂壁路带来新希望
在赫章县城东南方向约25公里处的一处山谷中,有一条挂壁公路,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百米悬崖上,蜿蜒公路穿过悬崖峭壁,犹如附身山峦的巨龙。
挂壁公路的尽头是石板河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白果街道。“当年村子只有两条路,一条山路,一条水路。无论跋山还是涉水,村民去镇里赶集或上学,单程都需要半天时间。”石板河村村支书闵诗学回忆。
脱贫攻坚战以来,石板河村对挂壁公路进行升级改造。2020年,全村通寨路全部修通,为发展种养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6月,石板河村一家合作社投资的养殖场投放了150余头放养型“可乐猪”,带动当地村民务工增收。
今年46岁的唐仁俊是石板河村脱贫户,之前长期在家务农。2021年下半年,他来到这家养殖场饲养生猪,月工资3000元。“在这里务工,既能增加收入,又方便照顾家人。”唐仁俊说,自己种了5亩玉米和洋芋,作为猪饲料卖给这家养殖场,一年能多挣1万元。
“可乐猪是我们赫章县特有的生猪品种,体型偏小但肉质紧实,每斤售价高于普通猪肉6元左右。”闵诗学介绍,养殖场通过生猪销售或腌制腊肉,一年纯收入在15万元左右。
除了可乐猪,石板河村还种植了300亩魔芋、25亩八月瓜,试种了五味子、重楼等中药材。闵诗学说,全村两个快递点每月收寄件数量约3500件次,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土鸡、腊肉等农家特产送出大山,增收致富。
“有了路,我们村才有振兴的希望。”40岁的村民杜永朝感慨,现在,他经营着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养了21头肉牛,还有两辆货车和一台挖掘机,一年收入30多万元。
大山深处旅游热
时逢旅游季,今年45岁的砂锅寨社区居民罗贵阳十分忙碌。近年来,罗贵阳发展了100亩精品猕猴桃采摘园,开了一家农家餐饮店,今年还买了一辆专门接送游客的商务车。“我还想开一家民宿,提供吃、住、行一条龙服务,一年收入50万元不成问题。”罗贵阳说。
道路通,旅游兴。罗贵阳的故事,发生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碧海街道砂锅寨社区。这里有上百年烧制砂锅的历史,酷似砂锅的地形曾长期把人们困羁于此。
2013年,砂锅寨社区第一条硬化路通了。近年来,当地不断升级改造农村公路,发展旅游产业,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砂锅寨社区居民张义和妻子,2016年回到家乡经营一家特色烙锅餐饮店,一年纯收入两三万元。“我专门买了辆面包车运输食材,从砂锅寨到毕节市城区最快20分钟。”张义说。
如今,走进砂锅寨社区,已不见群众砍伐树木、烧制砂锅辛苦谋生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高端民宿、无边泳池、卡丁车俱乐部和山地滑车等项目。
毕节时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地流转了120亩土地。公司项目运营部负责人吴道谦说,节假日每天约有1500名游客入园,预计一年营业收入近600万元,持续带动当地群众分红增收。(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