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天堑”变“通途” 跑出“黔货出山”加速度
作者:沈光勇 文贵 时间:2022-10-12 阅读:374
“我是一棵小小的白菜,深深根植于乌蒙大山……”这是一棵长在威宁县双龙镇凉山村现代蔬菜种植基地里的大白菜,它渴望到大城市的超市去转转。
到了收获的季节,它被菜农切去根茎,摘去老菜叶,集中到冷链物流中心的冷库里,随后套袋、装箱、装车,冲出威宁北、跨越北盘江、奔曲靖昆明、向弥勒河口而去……
从采摘到端上东南亚国家市民的餐桌,仅需要不到二十四小时。这是“黔货出山”加速度的一个缩影。
冠以“威宁”字样的农特产品,如威宁洋芋、威宁苹果、威宁蔬菜等,早已成为线上线下销售“高频热词”,通过高速交通跑出自己的“加速度”,远销省内外各大城市,甚至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农业经济,特别是蔬菜经济,如白菜、萝卜、莲花白等高水份时蔬,在远程运输过程中,保鲜是第一位的,时间长了就焉了、坏了。”威宁县果蔬站研究员、市管专家董恩省聊起蔬菜,总是滔滔不绝,“解决这个问题有三招,一是打冷让其停止生长和变质,二是快速运输尽快到岸出手,三是引进先进的脱水保鲜工艺深加工。而快速运输,就要依靠村组通、县乡道和高速路,缺一不可。”
眼下已是收获季节,秀水镇前峰村和高峰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正在收获白萝卜。
这里土地松软肥沃、早晚回雾返潮、水源丰富稳定、昼夜温差较大,特别适合种植优质白萝卜。
从基地到秀海县乡道交汇点的通村通组路有7公里左右,从交汇点到观风海镇冷库的县乡道有20余公里,清洗打冷装车后可以直接从观风海镇上都香高速发往外地。
据秀水镇前峰村三组村民马敏快介绍,穿基地而过的通村通组路和秀水到海拉的秀海路,是2019年末至2020年初修通的。未修通路以前,只是一条不通车小路,7公里山路空身单边就要一个半小时,种植经济作物从来不敢想,没法运出去卖,只能靠人背马驮。通路以后,给生活生产物资运输带来了太多的选择和方便。
现在好了,道路通了,财路也跟着通了。当地政府引进了贵州农道夫农业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运行,规模化种植、精细化管理,盘活了大量闲置土地发展蔬菜产业,每天可带动200余名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该基地总产值达2亿元左右,产品远销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自2016年以来,威宁通过深入实施“交通大会战”,着力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以“强基升等、成网通畅”的交通发展总体要求,“适度超前、民生为先、转型升级、建管并重、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原则,“对外连接畅通、出入县城便捷、乡镇之间循环、服务产业发展”的交通发展目标,织牢织密交通路网,打通经济发展“大动脉”。
一路通,路路通。现在,一个以县城为中心,高速公路为主轴,省、县、乡道为骨架,镇际路、通村路、产业路、旅游路连线的公路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不仅打通了制约威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成为边远山区群众振兴乡村的连心路、致富路。
截至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2万公里,完成骨架路网1059公里、循环路网1301公里,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四海通达”,助力“财源滚滚”。
如今,威宁高铁建设纳入规划,机场建设如火如荼,高速路、国省干道、农村公路“路路通达”,立体交通雏形初现,效益初显。
产业兴,路先行。“黔货”能够“出山”,得益于威宁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建设。“天堑”变“通途”,威宁必将借力于优越交通条件实现农业经济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