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10-12

二塘镇:7000亩荞麦喜丰收

作者:刘步 沈光勇 文贵 时间:2022-10-12 阅读:256


 

村民在苦荞种植基地打荞子

  本报讯(记者 刘步 沈光勇 文贵) 金秋染大地,荞麦话丰收。眼下,二塘镇梅花村7000亩荞麦进入丰收季,基地里,工人们推着收割机穿梭其中,一株株颗粒饱满的荞麦在收割机的轰鸣声中应势倒下,被村民拾起、收堆打捆,晾晒于田间地头。
  连日来,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展开忙碌的秋收作业。
  贵州荞老者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朱翔介绍,荞麦每亩产量在280斤左右,市场价是每吨5000元,7000亩荞麦预计产值在400万元以上。荞麦从10月初开始采收,目前已经收完1000余亩,平均每天用工在50人左右,预计一个月左右收完。
  今年以来,贵州荞老者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依托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科研团队+基地”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荞麦种植,并通过精耕细作的科学管理方式,在二塘镇建设7000余亩荞麦种植基地,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将黄土地变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土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辛勤的汗水换来“颗粒归仓”,村民的脸上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刘江兰和马敏兴都是荞麦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以前,自产自销的传统耕作方式,一年苦到头,收入却没有明显提高。如今,产业基地建到了家门口,他们便来到基地务工,这样不仅多了一份收入,还方便照顾家人。
  “一直在家种点农作物,自己的身体又不好,家里还有娃娃要照顾,负担很重。今年,我们在基地打工,一天90块钱,收入还不错。”刘江兰说。
  马敏兴说:“以前我们村没有连片的产业,我们都是种洋芋、玉米,自产自销。现在有产业进来为我们解决了就业难题。”
  一个产业就是一条致富路。下一步,基地还将优化种植模式,打造标准化示范基地,让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