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10-13

威宁:做好“绿色储备” 发展“绿色经济”

作者:马召凤 何 艳 时间:2022-10-13 阅读:275


 

石门乡石门坎村赤松茸丰收(李继航 摄)



观风海沙子坡林场(何欢 摄)



生态新威宁(何欢 摄)


  威宁,地处贵州最西面,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曾经,大范围开荒种地、围湖造田,生态一度遭受严重破坏。痛定思痛,威宁转变发展思路,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用绿色实践谱写威宁生态文章,用绿色发展迎来绿色红利。
  威宁大地上,一场绿色攻坚战如火如荼。
 
增绿,让绿色多起来
 
  海拉镇,地处牛栏江畔,多年来,严重石漠化让这里收获了另外一个名字“黄灰山”。和漫天黄沙打交道的日子多了,绿色修复、生态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为了恢复植被,干部群众想尽了办法。
  在土层厚的地方栽竹柳,在土层薄的地方点播车桑、刺槐,凡是岩石裸露的地方,大规模进行补植补种。恶劣的生态让村民们复绿的决心更加坚定。
  今年年初,村民们在石旮旯里见缝插绿,种下了4000余株竹柳。“大家都想把山头护绿,把家乡变美起来。”村民冷统乖从去年开始就加入了“见缝插绿”的行动,在他的带动下,其他村民也加入了生态修复的队伍。
  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林草植被恢复……增绿行动让海拉镇生态得到了恢复。如今,海拉镇森林覆盖率从2015的42%提高到现在的52%。
  同样,放眼威宁大地,到处都在书写绿色奇迹。各地干群一心,誓要为荒山坡地穿上绿色新装。
  在盐仓镇营洞社区,曾经由于过度开发破坏,放眼望去皆是光秃的山坡和裸露的岩石以及越垦越贫瘠的土地。如今,满目苍翠,绿油油的华山松站成乌蒙山脉的最美风景。
  营洞社区党支部书记苏吉章指着乌江源头对面的山坡,自豪地说道:“这是我们种下的森林。”顺着他所指的方向,650亩青山上,一棵棵绿树苍劲挺拔,抵住风沙,涵养水源,成为乌江源头恢复生态、绿色发展的重要屏障。
  从荒山秃岭到满目青山的蝶变是威宁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威宁县共完成石漠化治理156.06平方公里,退耕还林和营造林165.26万亩,黄土地上新绿渐增。
 
护绿,让绿色扎下根来
 
  观风海镇沙子坡林场是威宁县重要生态屏障。航拍图里,这里如今已是一片“绿色海洋”。而在过去,沙子坡是个荒坡,周围村庄也常常因此受到风沙侵袭,气候干燥、缺水,连玉米都种不出来。自从有了这片“林海”,这里如今满山绿色,气候宜人。
  荒坡变绿洲需要的不仅是第一代种树人的艰苦奋斗,也需要后面几代人的悉心管护。
  在龙场镇国有新华林场,一片林海之下,同样活跃着一群“橙色”巡山人。他们三代人守着一片林地,默默接力,无怨无悔。从爷爷到父亲,再到孙子,他们有着同样的亮橙色外衣和同样的护林使命。
  “我们的父辈撒下一粒粒种子,将一棵棵松树精心培养起来,我们对这片林海是充满感情的。我在林场31年了,这片森林得几代人护着。”51岁护林员訾永明说道。
  在訾永明工作的护林员队伍里,全部都是像他一样的几代护林人。今年,最小的“林三代”护林员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每天,他们背着干粮和巡护设备,天刚亮就钻进森林,每天徒步巡山十几公里,到天黑还不见回来。
  一代又一代人扎根森林,把荒山的一点点绿色“星星之火”呵护成如今的燎原之势。“刀山敢上、火海敢闯”,这支“暴走”队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降低了森林火灾风险,让威宁大地上种下的小树苗扎根、长大。
  如今,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护林员的行列。今年,威宁县共聘请专职管护人员469人(林管员73人)、生态护林员7233人,将护林任务分解到乡镇的同时,精确分解到每个护林员,让护林小分队逐渐成为护林生力军。
 
培绿,让绿色活起来
 
  怎样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威宁,林下经济成了最生动的实践。
  走进石门乡石门坎村,一朵朵赤松茸伸着圆圆的脑袋、顶着红红的菌帽,东一簇西一丛,你追我赶破土而出,甚是喜人。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下,正孕育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之路。
  今年,石门坎村结合实际,将村子里精心护养的1100亩森林全部种上了赤松茸。一个林下基地,带来的不仅仅是1500万元的年产值和60余名群众的稳定就业,更是将森林变成群众增收新动能,让一块土地实现两份利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今年以来,威宁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实现55万亩的林下产业,充分释放生态恢复后的“绿色红利”。其中林下种植6万亩(林下天麻、林粮、林菜)、林下养殖16.4万亩(林下养蜂、林下养鸡)、林产品采集26.6万亩(野生菌采集)、森林景观利用6万亩(林旅结合,采摘园经济),同时将绿色种植和经济发展一体结合,发展经果林产业。全县种植樱桃约8000亩,软籽石榴园约3000亩,桃园、梨园等约1000亩。
  从增绿到护绿,再到培绿,威宁县用生动的生态实践证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