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10-14

我们家的小康生活

作者:罗喜贵 何艳 时间:2022-10-14 阅读:238


   10月6日早上7点过,家住五里岗街道欣荣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刘高敏和丈夫赵顺国便起了床,洗漱完毕,随便吃点早餐,开着轿车来到离家一公里外的阳光馨区农贸市场包子铺,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们一家四口的生活开销就靠我和丈夫做包子生意,最近几年每年收入20多万元。”提到工作,刘高敏来了精神。
  “曾经居住的老家石门乡年丰村距离县城差不多200公里,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一家人住在破旧的茅草屋里,家里被雨水打湿的衣物经常发霉。生活用水要到一公里外的大山脚下肩挑背驮。孩子上学要到八九公里外的云炉小学,每天放学回来满身的泥土和汗味。公公婆婆生病只能请左邻右舍帮忙,用担架抬到几十公里的省外昭通医院就医。”回想十年前,刘高敏感叹生活十分不易,“要不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将我们家纳入了低保户,真不知道当时的日子怎么过”。
  2017年2月,刘高敏家被纳入了首批易地搬迁户,从边远偏僻的石门乡年丰村四组搬到了现在居住的欣荣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拥有了一个120平米的新家,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城里生活。
  进城后的刘高敏夫妇便产生了做生意维持一家生计的念头。经过几番考量后,夫妇俩决定选择技术门槛低、启动资金少的包子铺。之后,刘高敏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通过培训,她初步掌握了做包子的技术。她买来原料在家里试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做出了理想的包子。
  刚开始,由于没有多少启动资金,她和丈夫买了一辆三轮车,在家做好包子后拉到街上去卖。这一卖就是一年。
  2018年,在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刘高敏在阳光馨区农贸市场里开起了自己的包子铺,还将铺名取名为“圆梦包”。和面、擀面、做包子……每天,刘高敏六七点钟就开始忙活一天的生意。口感好、外观美,她的包子很快受到周边群众的青睐。每天早晨,包子铺前挤满了附近搬迁点、工地、学校、厂区、社区等来买包子的顾客,一天下来能卖出2000多元。不仅如此,刘高敏夫妇还为人厚道、善良。在铺里卖包子,他们经常不收老人和小孩的钱,对待老人和小孩如同自己的亲人一样,一来二去,时间一长,夫妇俩的为人便在小区传开,加之包子的口感和外观好,夫妇俩很快获得了小区群众的称赞和认可,不少群众还主动为他们家宣传包子。由于表现优秀,2019年5月,刘高敏本人被威宁县委、威宁扶贫办、威宁青商会联合评为第三届“威宁青商会杯”脱贫攻坚感动威宁十大青年;2021年11月和2022年1月,在小区群众的投票推选下,先后当选为县级和市级人大代表,成为全县搬迁群众和脱贫户的表率。
  如今,刘高敏夫妇靠做包子生意赚到的钱在小区附近接连买了两套首付30万的商品房和一辆10多万的小轿车。两个孩子,女儿已职校毕业,做起理发生意,儿子正在读高中。夫妇俩每天开着小轿车上下班,脸上洋溢着春天般的笑容。
  刘高敏夫妇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威宁广大脱贫群众走上致富道路、迈向全面小康,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一个典型。
  近年来,威宁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实施“五五攻坚行动”,迈上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如今,全县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县314个贫困村、26个贫困乡镇全部出列摘帽,累计减贫34.55万人,全县6.66万人搬出大山,其中6.24万人搬到县城安置,被评为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2021年与2016年相比,威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4109元、7643元增加到35999元、12478元,年均分别增长8.4%、10.3%。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全县人民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以更加坚定的信心书写美好的明天,迈向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