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10-28

威宁:努力培育旅游为“无烟工业”

作者:罗荣幸 时间:2022-10-28 阅读:360


   威宁地处乌蒙山腹地,低纬度高海拔,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历史和民族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彩民族文化、绚丽自然风光、生态清凉气候、厚重历史底蕴构成的复合型旅游资源独具魅力、前景广阔,是西南地区避暑、休闲、度假、康养、运动首选地。其中,草海被誉为“高原明珠”,是贵州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和最完整最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贵州唯一、全国罕见,威宁正努力培育旅游为“无烟工业”。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威宁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地域面积广阔,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独具特色、数量众多、品类齐全,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中的全部主类和31个亚类中的23个亚类,共计51个基本类型。全县有自然、人文景点共2248处,五级(国家级)旅游资源5处,四级(省级)旅游资源17处,三级(市级)旅游资源53处,一、二级(县级)旅游资源829处。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以湖泊湿地、峡谷风光、岩溶地貌、高原草场景观特色最为鲜明,既拥有集山、水、峡、草坪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拥有熔中水汉墓文化、牛棚土木庄园文化、彝族向天坟文化、高原山城文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景观。较为突出的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草海、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山地天然草场白草坪、“最神奇的东方峡谷”牛栏江大峡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东方金字塔”彝族向天坟、“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中水遗址、“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等名胜古迹。
  气候环境凉爽适宜。威宁属北半球亚热带季风区,在北纬26°52、—东经104°14、之间,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深处,地理海拔高,平均海拔2200米,素有“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之言。西部有贵州省第二高峰平箐梁子,峰顶最高海拔2879.6米,县城西部有乌蒙山中脉主峰西凉山海拔2860米,东部有中国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原白草坪,主峰海拔2835.9米。威宁城区海拔2200米,毗邻全国三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的天然湖泊草海湖。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这座高原山城的年平均气温在8至17℃,为这座高原山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让这座原本就凉爽的高原县城变更加清凉。因此,当地的人们常说威宁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而在南方的威宁,到了谷雨的前一天(2022年4月19日),境内的平箐梁子和白草坪等高海拔地区仍然寒风凛冽,雪花飘舞;又如2015年10月10日,国庆长假刚结束,在平箐梁子山脚下的海拉镇一带气温几乎降到0℃,金秋时节飘起了雪花。凉爽的高原气候吸引了重庆、四川、广州等地众多游客夏季来到威宁避暑。
  交通便捷区位突出。威宁地处云贵两省交界,是贵州西大门,西北至昭通(昭阳、彝良、鲁甸)、西南至曲靖(会泽、宣威)、东至六盘水(钟山)毕节(赫章)等地,距离毕节飞雄机场、昭通机场、六盘水月照机场80分钟左右车程,326国道、356国道、毕威高速、都香高速、威宣高速和内昆铁路、贵昆铁路穿境而过,开通了贵阳至威宁、重庆至威宁的客运专列。规划建设威宁至彝良、威宁至会泽高速公路和盘六威昭城际快铁。正在加快建设威宁草海机场,计划2023年建成投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用航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正在加快构建,便捷的交通为威宁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威宁是一个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民族自治县,民族风情浓郁古朴,全县共有彝族、回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历史进程中,形成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风俗,丰富了全县民族文化。有彝族年、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苗族花山节等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节日。各地集中或分散举行多姿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进行庆祝,特别是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等少数民族重要节日最为隆重、最具特色,是威宁的三大民族文化节,参与人数达到几万人。同时,其他少数民族也同汉族人民一起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七月半)、中秋节、除夕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元旦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
  旅游需求持续旺盛。截止2021年末,全县总人口达160.3万人,常住人口约128.01万人,是全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人口最多的县,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由于威宁人口众多,每到旅游旺季,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县内各大名胜景区都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穿流不息,远远超过景区景点现有接待服务能力。即使在疫情防控局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旅游需求仍旧生机盎然,2022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服务游客就达7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