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功 诗 文 选
作者: 时间:2022-11-01 阅读:892
乌撒马在宋明王朝历史上的贡献
贵州威宁养马历史悠久,自从秦朝西南“五尺道”开通以来,这条重要的内地与边疆交通孔道上就不断回响着乌撒马悠扬的铃声,但让“乌撒马”名扬天下的却是宋朝以后。
“乌撒马”威宁地区俗称“猫狸狸”,是一种身材短小,但山路行走健步如飞的马种 。《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西南盐道上往来行走的马帮“笮马”也是一种矮马,但与宋明以后常见于史籍的乌撒马有何渊源不敢妄下结论,目前也无考证文章 ,从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的精神来说应该有关系,只是目前尚无明确资料考证。
在宋代,由于我国北方主要养马基地被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西南自然就成了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养马和买马基地。《宋史·兵志》说:“然北方有事,而马政亦急矣!”说明骑兵部队在和北方游牧民族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而解决战马问题一靠养,二靠买。政府专门设置牧马监负责养马事宜,但是臃肿庞大的宋朝官僚机构使养马收效甚微,王安石变法提出“省国费而养马于民”的主张,但因流弊太深而失败。于是两宋政府解决马匹问题把目光转向了贵州乌蒙马市。
《宋史·兵志》记载:“盖南渡前,市马分为二:其一曰为战马,生于西部,良健可备行阵,其二曰羁縻马,产于西南诸蛮,短小不及格,今黎、叙等五州所产是也。”处于购买马匹运送的原因,两宋政府购买“乌蒙马”(宋朝还未有“乌撒”之名)的马市主要设在今四川泸州和叙永。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宋朝购买的乌蒙马来自西部诸蛮,因为是矮马,所以主要用于驮运。而泸州地区马市的马匹主要来自于乌蒙山区的罗氏鬼国,即以今天威宁为中心 的广大地区。《续资治通鉴》记载:“元丰间,乞弟既效顺,愿岁进马以见向化之心,官以银、缯赏之,所得亡虑数倍。其后,阿永所中之数,岁增不已。政和末,始立定额。每岁冬至后,蛮以马来州,遣官视之。自江门寨浮筏而下,蛮官及放马者九十三人,悉劳餮之,帅臣亲与为礼。诸蛮从而至者凡二千人,皆以筏载白椹、茶、麻、酒、米、鹿、豹皮、杂毡、兰之属,博易于市,留三日乃去。马之值虽约二十千,然揆以银、彩之值,则每匹可九十余千。自夷酋以下,所给马值及散犒之物,岁用银帛四千余匹两,盐六千余斤。银则取于夔之涪州及大宁,物帛则果、遂、怀安。凡马死于汉地者,亦以其值赏之。”可见,罗氏鬼国鬼主乞弟及其子阿永在泸州市场上买马的数量和规模与日俱增。可以说泸州市场的马匹交易主要以乌蒙马为主,也有部分“川马”和遵义地区“播州马”。
宋室南渡以后,政府除了继泸州马市后又开设广西邕州马市。随着北方逐步被金国所控制,广西马市的地位日益提高,而两广地区并不大量产马,主要意图是从南方交通孔道购买大理滇马和乌蒙马。《宋会要辑要.买马》载:“广西买发纲马,多是西南诸蕃、罗殿、自杞诸国。”《宋史·兵志》也说:“(绍兴)三年,即邕州置司提举,市于罗殿、自杞、大理诸蛮。”罗殿即是今天以威宁为中心的乌蒙山区。云南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产马地,特别是大理马品质精良,但在广西的马市上,大理马很难直接与中原王朝发生交易,而是通过罗殿等囯进行转手贸易,为什么呢?首先是地理因素,大理和广西之间山高路远,直接进行马匹贸易面临诸多困难,所以云南人大多选择与贵州罗殿等地进行交易。其次是南宋政权对南诏大理政权采取防范态度,怀有戒心,尽量不与云南大理发生交往联系。再次是西南地区政权林立,为了垄断贸易,罗殿等囯也阻止大理与南宋进行直接马匹交易,从而从中获利。这样一来,在广西马市上的乌蒙马很快名扬天下 ,实际上这时的所谓“乌蒙马”有正宗“乌撒马”“水西马”“大理马”等马种,而乌撒马是一种矮马,其它水西马和大理马要高大得多。乌蒙山区的马匹交易向北有泸州马市,向南有广西马市,加之中原战争需要,所以马匹生意非常火爆,从外地购买大量马匹进行转手贸易,大大刺激了威宁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元朝时在乌撒路地区设置大型牧马基地,把“乌撒马”称为囯马。到了明朝,由于中央政府加强了管理,贵州也作为一个独立省级行政单位建制,故明王朝中央直接在威宁地区开设马市或者直接向朝廷进行朝贡。
由于战争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明王朝在西南地区建立了大量卫所和驿站,威宁时称“乌撒卫”,并且威宁处于“南夷道”“五尺道”的交通中心上,加之明朝“龙场九驿”的开通,西南地区用马量骤然增加。而贵州地区的山路泥滑崎岖,外地马多不适应,所以出现了继宋朝之后的又一次养马高峰。贵州马以水西马和乌撒马最为著名。《黔书》上记载:“水西、乌蒙近于西,故多良马,上者可数百金,中亦半之,其鬻于外者,凡马也。而其上者,蛮人爱之,不肯鬻,亦不频骑,惟作嘎祀鬼也,临阵乃用之,童死则以殉。” 可见当地居民对马之钟爱以及欲买一匹真正乌撒马的昂贵与困难,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 。
这种马有何特别呢?
这种马的特征是:“状甚美,前膘鸡鸣,后腱犬蹲,膈阔膊厚,腰平背圆。”它的优点在于:“体卑而力劲,质小而德全,登山逾岭,逐电歘云,鄙螳螂而笑蝘蜒也。”马虽小而爬山快,所以绰号“爬山虎”。当地人养马之法极为精细,有史料记载 “秣之以苦莜焉,啖之以姜盐焉,遇暑渴又饮之以韭浆焉”(出自《黔记》)。由此可见,彝族人民养马非常精到。
有明一代,马是乌撒卫的主要朝贡品之一,除每年额定贡马而外,三年一次朝觐贡马颇多,翻开《明实录·贵州资料辑要》可以看出,乌撒土府常以马为贡品,特别在明初,出征云南需要大量马匹,常在水西、乌撒买马,每次数百匹乃至五六千匹不等。卫所建立以后,需要大批操马,为了保证用马和补给马源,贵州各卫设有马政所专牧军马。副使李学一《马政所碑记》说:“我朝文武并用,安不忘危,马政之修,在京有太仆寺,在外有苑马寺,有行太仆寺,而各卫则指挥员专掌之, 以为武备虑也。贵州为西南重地,而远在万里,安能一日忘兵,又安能一日忘马!” 马政所建有马王庙,设置马槽,今天威宁县城还有马王庙遗址和马槽井的地名。
每年明朝官府下买马之令,分派领养之军,定刍秣之价,经医药之费,严私骑之禁,繁殖种马,以供军用。贵州为几省驿道所经,驿道线长,运输繁忙,而且贵州的驿道不通车,驿运、邮传皆用马匹,民间运输亦以驮马为主,每年所需驿马千余匹,均由沿途司、府、州、县备办,这些都促使民间普遍养马。
若果说是战争刺激了宋朝时威宁地区的养马业,那明清时期主要是交通运输的特殊性刺激了威宁地区的养马业。乌蒙马或者乌撒马的出名一方面是马种本身的优良性,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特殊政治经济贸易的使然,通过马市交易,大大加快了威宁地区特产走向全国市场的步伐,也加强了西南边疆和内地的政治经济 联系。
由于新的交通工具出现,乌撒马日益淡出历史舞台,日渐消失于人们的记忆中。现在很难看到这种矮小可爱的马种了,如果威宁地方能够保护饲养这种马种,在百草坪风景区、古驿道游览区有一集观赏、旅游、学生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将能实现历史与现实,保护与开发,经济与人文的并驾发展。
一碗金斗面 千里游子情

千载悠悠古驿道 、 万缕情丝金斗面 ,位于滇黔古道中心的金斗镇,是什么给状元杨升庵孤旅欢慰?是什么助进士缪文龙金榜题名?是什么激猛将郭建臣血战沙场?是那桃花胜景的流连 、是那朴实厚道的村民,更是那唇齿留香的金斗面,陪伴着天涯倦客、 且珍且行!
看看、四季流转、又是一年春天,这绿油油的小麦田里,她的儿女正吐穗拔节,随风轻摇,碧波荡漾。位于高原谷地的金斗镇,风调雨顺、四季分明,每年农历十月播下麦种,历整个冬季雨雪冰霜,到次年春天疯狂生长,三月扬花、四月吐穗、五月丰收。这绿色是勃发的生机、这绿色是淡淡的乡愁 、这绿色更是厚重的希望。
闻闻,麦香扑鼻,丰收的气息直奔心底。村民的镰刀上下挥舞,金黄的小麦把把成堆,从家里到田里,自日出到黄昏,在金斗这片斑斓五彩的土地上,处处是勤劳的人民,时时有欢快的歌声。渴了、累了、饿了,一碗碗苞谷酿造的甜酒,是孩子们送来的午饭,醉了麦浪,醉了亲情。袅袅的炊烟里,金黄的小麦在人背马驮下、欢声笑语中回家……
如果说,收割过的麦田是一张张五线谱,那农家小院更是演奏这乐章的金色大厅。听,扎麦声、连枷声、声声欢快,淘洗处、磨面处,处处和音。乐曲此伏彼起,村民笑语盈盈。邻里守望相助,家人职责分清,只为这小麦颗粒归仓,不误这季节春夏农忙。
最难忘那母亲的召唤:“去挑水,擀面你们兄妹吃!”更难忘那父亲的笑脸:“快擀面,有亲人朋友要来!”在金斗镇、在黑泥村,擀面条是招待客人的最好方式,吃面条成为孩子最美的回忆。金斗面条、口感柔韧、麦香浓郁、营养价值极高!而黑坭手工面更是金斗面中的精品。黑泥面,在母亲手中擀搓的是家庭的温暖;在孩子口中吞咽的是童年的欢快;而在游子心底牵挂的是故土的乡愁!
金斗古镇,一条驿道连着祖国的边陲与腹地,一碗面条盛着人民的幸福和安康。悠悠黑坭面,深深金斗情,见“面”如归故里,思“面”梦萦魂牵,最不能忘的就是故乡的那一碗面!远在他乡的你,来一碗金斗面……
威宁现存唯一使用永历年号的墓碑

在贵州省威宁县炉山镇小箐口村,发现一通明末清初墓碑,墓碑主人系明朝末年乌撒卫世袭指挥昭勇将军陈建言之墓。如图:墓碑左边为“皇明永历三年己丑岁季冬月吉立”。碑文正中间为“明故显考赠昭勇将军建言;妣诰封太淑人陈母王氏之墓。”墓碑右边碑文为:“孝子世袭指挥加升都司陈毓麟、孙陈纯祀奉。”昭勇将军为明代官名。据《明史.职官.兵部》记载:明代武散官正三品初授称昭勇将军。
该墓为明朝末年世袭指挥陈建言将军之墓。据万历《贵州通志》记载:“陈真,直隶太和人。洪武元年升百户,三世孙伦正统七年升指挥佥事,调本卫。四世孙辅成化十三年升指挥同知。五世孙武,弘治十六年升贵州都指挥。六世孙谟嘉靖十五年袭暑指挥佥事。沿永昌袭。”据陈姓家谱记载,陈建言为陈永昌之子。墓碑上的陈建言独子陈毓麟后袭乌撒卫指挥,调平远州后加升都司之职。
永历三年即1649年,清顺治六年。此时离清军入关1644年已经六年,乌撒卫地区清军势力尚未到达,被控制在南明政权手里,乌撒卫的实际控制者为农民起义军首领后来又投靠南明政权的李定国。陈建言去世之时恰逢乱世,所以墓碑规模不大,其子陈毓麟虽为平远州都司,但此时的南明永历政权内部争权夺利,腐败不堪,军事上节节败退,故其父母葬制极为简单。
此通墓碑当为威宁地区目前发现唯一明朝末年永历年号墓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写此文以记之。
威宁发现一通雕刻最为精美、精致古碑

在威宁县小海镇一个村子里,发现一通古碑,雕刻十分精美精致,石质为汉白玉。应该是目前发现威宁古碑的上乘之作,集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体。
碑的对联为“学富五车采芹拾芥,才高八斗拓土增茅。”上联“采芹”意为考取功名至少秀才以上 ,“拾芥”意思是比喻取之极易,典故出《汉书》“ 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青紫,古时公卿服色。借指高官显爵。后以“拾地芥”比喻取之极易,亦作“ 拾青 ”、“ 拾芥 ”。下联“拓土增茅”的意思是为国家增加赋税收入 。上联讲墓主人学问很高,下联赞墓主人功勋卓著。横批“终焉允臧”意思是自始至终诚信善良。这是赞颂墓主人人品。出处《诗经·国风·墉风·定之方中》: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意为走下田地看农桑,求神占卜显吉兆,结果必然很安康。
此碑之雕刻样式在威宁周边极为少见,勉强辨认为清朝墓碑。立体雕花技法,把廊柱、横梁刻于一体,主碑四周祥云图案,实属罕见。从对联内容推测墓主人当为一文人儒将。
威中颂
华夏泱泱 禹迹茫茫,
唯尔贵州 远在要荒。
秦皇开边 唐蒙食酱,
僰道五尺 方通夜郎。
尹珍舍人 开馆设帐,
盛览守仁 教化黔疆。
乌撒卫学 自明以降,
威宁诸生 始问科场。
文龙良玉 助学积飨,
购田置产 瑞室馨香。
鸿儒云集 升庵渔璜,
涌泉凤山 讲论铿锵。
进士十五 名冠朝堂,
百余举人 乌蒙流芳。
李珉国玺 仕宦倜傥,
延瑜其英 弓矢斯张。
科举之业 明清勘尚,
新式学堂 民国微光。
简师联师 乡绅首创,
省中县中 志士弘扬。
私学崇实 中西合壤,
女校西迁 诸校并襄。
学潮并起 薄脩无望,
孔学圣殿 大盗横枪。
国难兴学 风云飘荡,
省立威中 雨露苍凉。
一九五零 山城解放,
鼎新革旧 坦途朝阳。
之夫海燕 兼任校长,
毛家山下 再起新航。
招贤纳士 木铎频响,
建园扩舍 柏翠松苍。
衣食住学 教资劳养,
传谷应杰 八面奔忙。
风云突变 混乱思想,
停学串联 抚案神伤。
改革新期 高原名庠,
忠信世忠 理序定纲。
乐业安居 德兵明亮,
三制激励 灿烂辉煌。
跃国文仲 授命领将,
广大精微 奋发图强。
尽责匹夫 杏坛贤良,
润物无痕 育人有方。
崇文善导 因才培养,
正德厚生 陟罚否臧。
崇礼隆义 动静有常,
广道大生 音正声刚。
崇本明志 言行匪惘,
乐学惜生 使命担当。
守正创新 敬业爱岗,
培根铸魂 引领同行。
育人为国 育才为党,
惟精惟诚 功绩显彰。
智明烈文 丈夫心量,
既文且武 理政安邦。
国贤强华 许云王畅,
清北学府 烈烈未央。
仇氏兄妹 励志榜样,
后起效法 成栋成梁。
悬壶济世 惠泽厚广,
传道授业 情系梓乡。
九州四海 凤威麟祥,
七行八业 士农工商。
今逢盛世 黉舍峻敞,
赓续薪火 继谱华章。
甘海之滨 双霞洞旁,
鹤鸣鱼化 凤舞龙翔。
崇实尚美 文华质琅,
和合共生 体健心康。
金针渡人 百年回望,
世纪征程 星衣月裳。
威重才高 天地齐享,
中流万载 国民同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