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觉镇:小作坊变“大”工厂
作者:赵庆能 罗 纱 时间:2022-11-24 阅读:268

家庭加工车间
孟冬时节,阳光明媚。走进哲觉镇公平村永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魔芋加工厂,一辆辆装满魔芋的车辆依次排队等待卸货,院坝上堆满了还没来得及加工的魔芋。加工车间内,工人把清洗好的魔芋送上全自动加工流水线的传送带上,不一会儿,一片片干燥的魔芋片就传送到了分拣车间。
合作社负责人李菊香一边忙着安排车辆进行过磅、卸货,一边和电话里催货的客户沟通发货事宜,给客户吃下“定心丸”。
“我们所有的产品通过订单统一发往湖北一家销售公司,从10月份开始,每天都安排40余名工人三班倒加班加点生产,还是供不应求。预计到明年3月份加工完,利润至少200万。”说话间,李菊香笑得合不拢嘴。
李菊香介绍,自己种植魔芋至今已有20多年,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但是,运输途中魔芋缩水、腐烂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她,后来通过考察发现魔芋初加工后更容易保存,利润也更高,于是2018年便接手经营了公平村濒临倒闭的魔芋加工厂。
“每年10月份开始加工魔芋,到来年3月份加工结束,我都在这里上班,负责开叉车、洗魔芋,一天上8个小时,每天200元工资,比去外地打工好很多。”公平村务工群众李永祥说。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哲觉镇气候土壤适宜魔芋生长,群众有种植魔芋的传统、自成规模。工厂运营以后,除了加工自己合作社种植的魔芋,还向当地群众进行收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销售。
“采挖破损的、个头小的他们都收,每斤的价格还比市场上高一些,我们种的魔芋一直都是卖给他们。”前来卖魔芋的营坪社区群众周秀林说,以前种出来的魔芋都是自己拉出去卖,运输成本高、售价低,如果有采挖破损的客户直接不要。自从加工厂建立以来,守着家门口就能把魔芋卖完,不但节约了成本,价格也高,大家都很乐意。
随着客户需求越来越大,原来的小型生产线已经满足不了需求。2021年,李菊香投入120余万元,引进一条日加工达到50余吨的生产线,加上原有的生产线,现在日处理能达到65吨,每年能实现1万吨魔芋就地消化,小作坊变成了村里的“大”工厂。
“现在我们只能消化本地三分之一的魔芋。明年,我还想再扩大生产线规模,尽力让加工能力到达3万吨,让当地所有种魔芋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销售,实现增收。”李菊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