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11-30

么站镇平原村:结合实际谋发展 乡村振兴开新局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22-11-30 阅读:302


   本报讯(记者 马召凤) 初冬时节,来到么站镇平原村,蓝天白云下,沿着柏油路走进村子,规整的小平房,干净的农家院坝,目之所急展现的是乡村醇美、富足、和谐的模样。近年来,平原村结合自身实际,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几个方面全面发力,有效促进群众生活富裕,推动乡村振兴。
  产业兴、百姓富。“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平原村按照县委“强牛壮马、稳粮稳菜、保果保烟”的要求,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途径,结合实际大力发展蔬菜、肉牛产业,铺就产业“好路子”。2022年建成党支部领办标准化蔬菜基地5000亩,蔬菜销售收入2100万元,户均增收1.27万元以上,实现集体经济积累30万元,有力壮大集体经济,有效促进群众增收。同时,结合本村实际,采用合作社集中养殖+家庭牧场分散养殖的模式大力发展养牛产业。投资426万元建成标准化养牛场1个,占地8000余平方米,现存栏黄牛180头,预计年销售利润126万元,实现集体经济积累17万元。利用闲置旧房改圈、老旧圈舍提升整村推进家庭牧场改造。合作社以“品种改良强前端、技术服务保中端、畅通销售稳后端”方式全程服务群众。通过圈舍改造、品种改良、疫病防控、金融服务等多措并举促进家庭牧场健康蓬勃发展,在现有牛存栏2000头基础上增加500头,实现牛存栏2500头(户均4头),价值3000余万元,户均增收4.77万元以上。
  生态美,更宜居。在发展过程中,平原村秉承“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宗旨,做好“特色田园、生态宜居”八字文章。生态建设上,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聚力保护植被修复生态,2003年起,退耕还林4709.06亩,人促封山育林1500亩,实施国储林项目2404亩,森林覆盖率达50.1%。农村改造上,采取“保持肌理、保留韵味、突出实效”的思路。突出“三小园”(花园、果园、菜园)规划,以建新不除旧的方式,结合实际,保留原始农村韵味,让改造更聚民心。以“微改造”绣出了新面貌,以“精提升”绘出了宜居卷。
  树新风、更文明。为了让农村的文明程度有所提升,平原村聚焦农村陋习,通过党建引领、村规民约等方式,不断促进乡风文明。充分发挥支部堡垒和党员示范作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开展各类道德楷模选树和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同时,聚焦村规民约,形成自治新格局。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建议,围绕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社会和谐等制定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促进农村环境治理、公共设施保护、公共文化建设等。积极申请资金,修建乡愁广场、图书室、健身广场等,保障群众健身有设施、活动有场所、休闲有去处,组织拔河比赛、广场舞活动等文化活动,极大的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精神需求。在引领乡风文明持续向好的同时,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感。
  强治理、促活力。平原村按照“村两委”+乡贤理事会+综治中心的乡村治理模式,有效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充分发挥乡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选配德高望重者、教师、医生等成立乡贤理事会,围绕矛盾纠纷调处、帮助困难群体、促进乡风文明等基层治理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制定理事会职责,有效促进淋漓和谐稳定。同时,以“中国移动数字乡村”智慧平台建设为抓手,融合智慧党建、云端监控、云广播、云视讯、远程对话等数字化手段,建成平原村数字乡村建设示范点,有力震慑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减少各类案件发生,不断汇聚基层治理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