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12-09

元诗《乌撒》注解及相关史事研究

作者:马勋建 时间:2022-12-09 阅读:956


 元诗《乌撒》注解及相关史事研究


  《乌撒》作者公孙辅,元代进士,生卒年不详,四川德阳人,曾任云南行省中庆路(所辖范围大体与今昆明市相当)总管。云南景泰志收录其《过沾益后伤怀》《乌撒》《过赤水河》三首叙事诗;《巴蜀佛教碑文集成》亦收录其《朝阳寺记》一文。根据诗歌所载内容推测,其在云南行省的任职时间大概在元文宗至顺朝(公元1330-1333年)前后。
 
一、正文
 
  高临乌撒海[1],顾[2]瞻[3]乱山苍。地虽西南夷[4],风气[5]似朔方[6]。三冬[7]寒雪舞,六月[8]阴山[9]凉。蒲[10]暎[11]沙葱[12]绿,草连地椒[13]香。
  牛马散川谷,毛氄[14]杂洮羊[15]。板屋[16]御北风,酥酪[17]充酒浆。土宜荞粟[18]稗[19],耕凿[20]周[21]崇冈。
  然人多秃发,面目类氐羌[22]。毡裘[23]不掩胫[24],鹿聚同腥獐[25]。饮食共一牢[26],出入负[27]弩枪[28]。
  往年贼扇诱[29],蠢兴渎[30]皇纲[31]。谋复旧蛮触[32],锋刃推[33]忠良[34]。司存[35]变灰烬,孔庙[36]但萧墙[37]。挟仇噍[38]同类,尔种自灭亡。元恶[39]已授首[40],孤军[41]尚跳踉[42]。螳臂当车辙[43],齑粉在朝霜[44]。
  朝廷戒穷兵[45],大德[46]体[47]包荒[48]。计[49]全[50]百万命,度外[51]置[52]狡狂[53]。九天[54]雷雨[55]解[56],草木回辉光[57]。
  世皇[58]开土宇[59],六合[60]以为疆[61]。寸土勿己有[62],一民非汝藏[63]。职贡[64]甚修谨,永念蹈[65]彝常[66]。坎井[67]自可乐,百世谁汝伤[68]。
 
二、注释
 
  [1]乌撒海:大概指当时乌龙箐周边的沼泽地。《读史方舆纪要》引“元志云:‘乌撒山崖险阨,襟带二湖,羊肠小径,十倍蜀道。’二湖,即南北海子也。”
  [2]顾:回头看。
  [3]瞻:向下看。“顾”“瞻”近义连用,大概指作者沿着来时所经之道向西南方向居高临远。
  [4]西南夷:古代对分布在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诗中指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其共同特征是高山深箐、酷热喜雨、毒虫众多、瘴气生发等与北方不同的气候特征。
  [5]风气:自然风土气候。
  [6]朔方:北方。
  [7]三冬:古代把冬季分为孟冬(阴历十月)、仲冬(冬月)、季冬(腊月);有时也指冬天的第三个月,即季冬。诗中泛指冬天。
  [8]六月:阴历六月,夏季最热的月份。诗中和“三冬”对应,泛指夏天。
  [9]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海拔两千多米,夏季凉爽。
  [10]蒲:蒲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生于水边。诗中指当时草海沼泽地生长的各种水草。
  [11]暎:同“映”。
  [12]沙葱:即蒙古韭,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诗中指当时草海沼泽中的各种水草像北方的沙葱一样耀眼。
  [13]地椒:别名百里香、长藤草、地香等,唇形科、百里香属植物,半灌木,气味芳香。诗中指乌撒高原上的各种野草像地椒一样散发芳香。
  [14]毛氄:鸟兽的细软绒毛。诗中当指绵羊。
  [15]洮羊:甘肃洮河流域盛产的黄山羊。诗中泛指山羊。
  [16]板屋:木板做的房屋。
  [17]酥酪:传统奶制品,主要原料是羊奶、牛奶等。
  [18]粟:别名谷子、小米。
  [19]稗:即稗子,幼苗像稻,属优良牧草,籽实营养与燕麦相似。
  [20]耕凿:耕田凿井,泛指耕种,务农。
  [21]周:环绕。
  [22]氐羌:古代西北的氐族和羌族。
  [23]毡裘:亦作“旃裘”,用羊毛制作的披毡。
  [24]胫:小腿。
  [25]鹿聚同腥獐:像鹿、獐一样聚居。
  [26]牢:养牲畜的圈。
  [27]负:携带,背负。
  [28]弩枪:弓弩和刀枪,泛指各种武器。
  [29]贼扇诱: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二月,禄余言于四川行省:“自父祖世为乌撒土官宣慰使,素无异心。囊为布呼(伯忽)诱胁。”“贼”在诗中大概指诸王秃坚、万户伯忽。
  [30]渎:轻慢;不敬。
  [31]皇纲:朝廷的纲纪。
  [32]蛮触:“蛮触之争”的省写,出自《庄子·则阳》,蛮氏和触氏分别是蜗牛两角上的两个小国,常因细小的缘故引发争端。
  [33]推:刺杀。
  [34]忠良:忠诚善良的人,指忠君爱民的官员。
  [35]司存:有司;官吏。诗中指官吏驻地,即府衙。
  [36]孔庙:乌撒路举办的学校。
  [37]萧墙:垣墙。
  [38]噍:吃。诗中指争斗或仇杀。
  [39]元恶:大恶之人;首恶。大概指秃坚、伯忽等人。
  [40]授首:指投降或被杀。
  [41]孤军:诸王秃坚、万户伯忽被元朝廷的军队打败后,乌撒土官禄余继续坚持反元斗争。
  [42]跳踉:亦作“跳梁”,跋扈;强横。
  [43]螳臂当车辙:即螳臂当车,喻自不量力,终将失败。出《庄子·人间世》。
  [44]齑粉在朝霜:“齑粉”指细粉;粉末;碎屑;“朝霜”指早晨的霜,见日即消。诗中比喻存在时间短暂、微不足道。
  [45]穷兵:滥用武力。
  [46]大德:大功德。
  [47]体:包含;容纳。
  [48]包荒:包含荒秽。谓度量宽大。
  [49]计:谋划。
  [50]全:保全。
  [51]度外:法度之外。
  [52]置:豁免。
  [53]狡狂:指叛乱者。
  [54]九天:老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
  [55]雷雨:诗中喻朝廷镇压反抗者的战争。
  [56]解:消除,停止。
  [57]辉光:光辉;光彩。
  [58]世皇:“世祖皇帝”的缩写,指忽必烈。《元史·本纪第二十八》:“世皇始建宫室,于今安焉。”
  [59]土宇:疆土;国土。
  [60]六合:常用于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诗中指元代版图远远超越先前的汉唐诸代。
  [61]疆:领域,边界。
  [62]寸土勿己有:不要把尺寸土地据为己有。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告诫土官应当服从中央王朝,不要搞部落独立。
  [63]一民非汝藏:一个人丁都不要隐瞒。这里承接上文,告诫土官应将属下所有民众纳入编户,不要隐瞒人口。
  [64]职贡:按时向朝廷缴纳的贡赋。
  [65]蹈:遵循。
  [66]彝常:常道,常法。
  [67]坎井:浅井,喻狭小之地。
  [68]谁汝伤:倒装句、反问句,意为“谁伤汝?”
 
三、赏析
 
  《乌撒》所写内容为作者在云南行省任职期间的所见所闻,全诗可分六段,按表达顺序依次为自然地理、土产风物、人种习俗、战乱创伤,对朝廷的期盼以及对土官的劝勉等。
  (一)自然地理。诗句以“高临乌撒海”开篇,前面省略了作者表达的主体——宣慰司署衙驻地,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高出乌撒海很多,二是离乌撒海很近,盖今凤山寺处。此诗大概是公孙辅卸任返乡途中所作,作者从中庆出发,经沾益、乌撒、毕节、永宁驿路回四川,在乌撒乌蒙宣慰司驻足,站在宣慰司门口回看刚刚走过的路线,只见乱山苍苍。乌撒虽地处西南,却无烟瘴酷暑,气候如同北方地区。冬天雪花飞舞,夏天如同内蒙古阴山一样凉爽。草海里蒲草绿如沙葱,道路两旁芳草连天,散发着地椒一样的香味。
  (二)土产风物。黄牛、马匹、细绵羊、黄山羊,散处在山冈上、河谷里……这里的居民靠一间间小木屋抵御寒冷的北风,浓浓的奶酪也像美酒一样可口。这里的土壤适宜种植荞麦、小米和稗子,人们耕田凿井,环山而居。
  (三)人种习俗。虞集在《云南志略序》中针砭时弊说:“方是时,治平日臻,士大夫多才能,乐事朝廷,不乐外宦。天子闵远人之失牧也,常简法增秩,优以命吏。而为吏者,多缴幸器名,无治术,亡惠安遐荒之心;禽兽其人,而渔食之,无以宣布德泽称旨意。”虞集认为当时的地方官员有很多尸位素餐者,他们无治国安民之术,诗人在描写乌撒成年人大多秃发、面目像西北的氐羌人种、羊毛披毡长度在膝盖以上、喜好随身携带弓弩刀枪等习俗的同时,亦难免当时北方流官“禽兽其人”的俗套,不无歧视性地用鹿、獐等动物比喻乌撒土著,把他们的居室比作关牲口的“牢”。
  (四)战乱创伤。乌撒土官曾受诸王秃坚、万户伯忽的煽动诱惑,起兵反抗朝廷,企图恢复过去自由统治的状态,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四月,禄余杀乌撒宣慰司官吏;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九月,禄余杀乌撒宣慰使伊噜(月鲁)、东川路总管府判官嘉浑迪(教化的)等二十余人;烧毁宣慰司官署和路设学校。同时,作者也看到了当时土著各部族、家支之间同室操戈,内讧仇杀的恶习,这使他们人口减少,自弱其力。诸王秃坚、万户伯忽等被行省军队剿灭之后,乌撒土官虽孤军无援仍桀骜不驯,诗人认为这是螳臂当车的行为,如同早上的霜粒,维持不了多久。
  (五)政治理想。诗人认为,朝廷应当避免滥用武力,要靠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美德包容边远荒僻之地。为了保全更多人的生命,天子要时常法外施恩,特赦、包容、感化这些反对者。面对乞降的反元土官,朝廷应允罢兵,战事结束,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六)劝勉土官。世祖皇帝开疆拓土,上下左右之土皆纳入疆域管辖,形成大一统的国家。诗人因此告诫土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能自行其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得隐瞒户口。按时向朝廷缴纳的贡赋应当小心谨慎办理,时刻铭记朝廷纲领;在自己管辖的小天地自得其乐,就能够世代承袭土官爵位。
 
四、重要史事
 
  (一)乌撒站的位置。李之勤《〈析津志·天下站名〉校释》定位元代乌撒站在威宁旧城附近。《经世大典·站赤》记载:“两驿相距甚修,则道半别置官舍以憩,号邀驿,此其次舍。”也就是说,邀驿(腰站)是在两个驿站中间设置的用于临时休息的小站,今威宁县域内就有两个。从可渡河北岸旧城(元必畔站附近)步行至南腰站(今么站镇),再继续行走同样的距离,就到了威宁旧城三岔马路至江西街一带;从瓦店站(今赫章县双坪乡瓦店村)步行至北腰站(今盐仓镇腰站梁子),再继续行走同样距离,同样到了威宁旧城江西街至三岔马路一带。也就是说,元代乌撒站应当在今三岔马路至江西街一带区域。诗句“土宜荞粟稗”证明,位于威宁古城外东南角的“稗田头”(原威宁卫校一带的平坦沃土)地名,疑滥觞于元代乌撒站的饲料基地;它所处的位置及其至南北两个“腰站”的距离也充分证明,元代的乌撒站就在稗田附近。
  (二)乌撒乌蒙宣慰司驻地。元代乌撒乌蒙宣慰司驻地在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一句“高临乌撒海”引起笔者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他为什么到“高临乌撒海”的地方?是什么地方“高临乌撒海”呢?元代的草海湿地,到处蒲草葱绿,差不多与人同高,就算骑在马背上,也难有明显高出一截的感觉;走出草海沼泽,除环绕山冈的村落及田亩之外,“乌撒海”道路南北两端绿树成荫,即使骑在马背上,视线也不会有今天这么开阔。前文已述,乌撒站在今江西街至三岔马路一带的平缓区域,乌撒乌蒙宣慰司驻地不可能离驿站太远。沿着乌撒站两端古道所经之地排查草海周边的“胜景”,让人有“高临乌撒海”感觉的地方,今凤山上帝庙处最符合条件。补充证据如凤山彝语地名叫“祖摩博嘎”,意为祖摩(君长)居住的垭口,乌撒祖摩元代担任土官宣慰使,和流官宣慰使同室办公;“祖摩博嘎”濒海屏山,不需太多卫士就能守护,流官宣慰使驻此较有安全感;威宁民间亦有明初傅友德征乌撒时派二十四小指挥攻占凤山的传说;另外,废弃的前朝衙门往往被民众视为血腥之地,将其改建为寺庙供人们祭拜神灵符合社会文化心理习俗。上述种种,都是凤山在元时为乌撒乌蒙宣慰司驻地的旁证。
  (三)元代乌撒路设有学校。《元史·本纪第十七》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夏四月辛卯,“设云南诸路学校,其教官以蜀士充。”诗句“孔庙但萧墙”证实元代乌撒路设有学校,且在土官的反元斗争中受到严重破坏。
  (四)乌撒自古夏无酷暑。“三冬寒雪舞,六月阴山凉”说明乌撒自古冬有严寒,夏无酷暑。清赵翼《途中杂诗·其三》“说与人间定笑休,黔西三伏冷于秋。使君不是谈天衍,亲著深山六月裘。”同样说明清代的威宁夏天可穿冬装。时至今日,威宁盛夏街景,身着冬装与短裙的行人时常同在,摄影爱好者可抓拍为同框镜头。
  (五)乌撒居民耕牧兼顾。“蒲暎沙葱绿,草连地椒香”,平地沼泽与高山草原同在,这是畜牧业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牛马散川谷,毛氄杂洮羊”,诗中互文见义,洮羊喜坡,牛马喜平,无论是高山还是河谷,都能见到土著放牧的畜群;住房以板屋为主,饮品以奶酪为佳;“土宜荞粟稗,耕凿周崇冈”,说明当时的农作物主要是荞类、粟米以及作为优质饲料的稗子,种植区域有高冈、有缓坡、有平畴。
  由于元明两代乌撒归属云南和四川,史料记载原本就少,省级行政区划频繁变更使得本来就稀缺的史料再度变得凤毛麟角。因此,本诗倍显珍贵,史料价值特别巨大,笔者不揣冒昧,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研究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