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五个到位”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作者: 时间:2022-12-13 阅读:255

大街乡利用农家院坝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近年来,威宁县不断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推动拓展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新阶段中,按照“建好、管好、活用”的原则,使之成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服务基层群众的“主平台”、提升城乡文明的“主引擎”,有效发挥了引领思想、服务群众、培育文明的积极作用。
体制机制健全到位
聚焦“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四大能力”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确立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办事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组织体系,建立县、乡、村三级组织架构,三级书记按照任务清单,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同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范围,纳入文明创建考核,督促各单位把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首要任务落实到位
围绕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这个首要任务,组建理论宣讲团和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组织宣讲团成员和理论宣讲志愿者进村寨、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开展“双语宣讲”“入户宣讲”“晚间大学习”“院坝小讲堂”等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讲、党员群众共同讲、创新载体深入讲的模式。用真实质朴、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富有乡土情、泥土味的形式,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宣讲,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真正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
阵地资源整合到位
按照“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体系架构,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将人大代表联络室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有效整合。各镇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等现有资源,统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村(社区)整合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资源,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借助乡村学校少年宫、农家院坝、小舞台、小广场等载体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效解决实践站活动场地不足问题,实现文明实践综合于一体。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五有”标准,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按照在片区建设示范点的要求,将全县41个乡镇(街道)分为六个片区,选择居中且条件较好的乡镇(街道)建设示范所,目前已建成大街、迤那、六桥、五里岗等6个示范所。同时深化拓展推进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建设,目前,全县41个乡镇(街道)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23个村(社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全覆盖。
服务群众精准到位
聚焦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体力量,打造县乡村三级、覆盖行政力量、社会组织、党员先锋和农村群众的四大类志愿服务队伍体系。持续优化8+N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发挥社区村寨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科技特派员、退役军人、先进人物、文艺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创业返乡人员、群众性活动带头人等作用,建成县级志愿服务队伍8支、乡级志愿服务队伍41支、村级志愿服务队伍623支,县直各单位、各中小学也分别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形成1300余支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同时组织群众积极注册为实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实名注册志愿者21.74万人,注册志愿服务团体1341个,发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3584个,志愿服务时长5448246.98小时。制订“周提示”“月清单”,重点围绕乡村振兴、致富兴业、生态环保等与群众密切相关内容,为群众提供所需的志愿服务,传播文明理念,涵养文明乡风。充分利用志愿服务点单系统,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群众精准化提供志愿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围绕理论政策宣讲、乡村振兴、文化惠民、疫情防控、应急救援、文明新风、移风易俗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为群众提供所需的志愿服务,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
项目品牌开拓到位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要建立健全项目孵化培育机制,自下而上收集梳理群众需求,挖掘出一批效果好、口碑好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其成长为辨识度高、生命力强、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二四儿童驿站”、“四点半课堂”“阳光威宁 威微课堂”、“守护高原明珠”等实践品牌,结合场地优势开展社工服务,作为儿童成长的补充教育,开展有益儿童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亲子教育、学业辅导、心理关怀的活动。常态化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品牌项目,点亮群众精神文明生活,推动文明实践活动更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县文明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