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12-14

威宁:“十个一”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高质量发展

作者:周凤 时间:2022-12-14 阅读:201


   本报讯(通讯员 周凤)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后续扶持工作,达到搬迁群众出行便捷、服务贴心、管理高效、群众满意的目的。威宁创建“十个一”工程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高质量发展,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顺利实现社会融入,保障安置社区和谐稳定。
  完善一套工作机制。新增2个街道,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网格化管理方案,采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社区管理模式,建立“街道+社区+自管委+小组长”的四级管理网格,建立“社区+楼栋自管委+楼层十户一体”居民自治体系,选举楼栋自管委12个,组建楼层十户一体602个。实现了安置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推动形成了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格局。创新七色分类服务法。同步成立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9个。
  设立一个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依托社区服务场所设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建立就业创业信息台账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劳动力培训、就业信息推荐、组织引导劳务输出和就业创业补助落实,加强动态监测,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台账化管理。目前,共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网点)10个,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9200余人次,促进就业4000余人。并在县城安置点建立8个零工驿站,通过与企业、公司等对接,征集零工岗位,搭建就业平台,加强就业宣传力度,充分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
  引进一个一定规模以上帮扶车间。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情况,利用现有资源,引进适合搬迁群众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创建扶贫车间,提供弹性工作制岗位,促进留守劳动力居家就业。同时,结合威宁实际,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推进就业统筹起来,充分发挥民族传统工艺,解锁民族传承文化新潜力。目前,全县搬迁点周围已认定就业扶贫车间8个,扶贫车间基地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416人,公益岗位1081人。
  实现一个社区领办一个以上集体经济实体。整合安置点现有资产资源和后续发展资金项目,围绕盘活安置点门面、商铺等,重点发展劳务输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政、物流配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生活服务,结合实际发展产业,推动社区党支部领办经济实体,商品零售、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以及物业管理等产业,建立搬迁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设立合作社4个,解决搬迁就业人数400余人。
  配套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安置点“社区15分钟服务圈”建设,至少配置一个平价购物超市(中心),规范配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鼓励邮政、金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等公用事业服务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目前,安置社区超市有90余家,县城安置点配建1所中学、4所幼儿园、4所小学,合理设置9个社区卫生室,1所妇儿医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医务人员170余人。全面满足搬迁群众购物、就学、就医需求。
  建成一个“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服务大厅,集中力量整合民政、社保、综治、医疗等便民业务,开设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保、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窗口,通过“互联网+”为安置群众提供线上服务,强化“一站式”服务功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质量,切实开展全方位便民利民服务。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各个安置社区均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形成高效、线上线下、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建设一个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道德讲堂、远程教育、普法教育、广电网络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结合实际设置文体活动室、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室、乡愁馆、广播室等,并在有条件的安置点配套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广场。目前,全县安置区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个、广播室12个,乡愁馆、图书室或农家书屋12个,文化服务中心12个、新时代追梦桥6个,建成志愿者服务工作站12个。
  建设一个老年人活动场所。结合安置区老年人口占比高、乡土情结浓等特点,推行老年活动场所建设,设置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或服务中心,借助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组织开展文娱活动,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增强老年安置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目前,安置社区共建立老年人活动场所11个、建立老年人服务中心10个。
  设立一个派出所或同等规模警务室。在新设置的街道设立派出所,办公场地和警务车辆由地方政府统筹配置,统筹调剂解决警力人员。对3000人及以上的安置区,按照一小区一警务室的要求建立小区警务室8个,配齐警务车辆及设备,实行24小时不定期值班巡逻,有效满足安置社区治理需求。
  设置一个综治中心。包含完善建设综治中心、调解、微型消防站和防灾避难场所等,提升社区安全保障功能。统筹实施安置点“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范和保障水平。目前,设置综治中心及矛盾纠纷调解室8个,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30余起;防灾避难场所12个,涉及“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安装监控88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