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12-16

威宁:推出“5个+”系列套餐打造助农增收新模式

作者:朱玉敏 时间:2022-12-16 阅读:232


   本报讯(通讯员 朱玉敏) 近日,为切实增加脱贫人口收入,守好、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威宁县拟推出“五个+”系列套餐助农增收。
  采取“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公司”推进养牛产业。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以资金落实为保障、以提升效益为目标。突出我县区域性产业发展特色和重点,以家庭农场、养殖大户为基础,采取“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公司”模式,通过“十动措施”加快推进能繁母牛养殖(“十动措施”:一村一带动、金融作撬动、奖补来调动、建圈搞促动、饲料做机动、服务保联动、机制促推动、品改抓牵动、防疫强驱动、加工助拉动),有效提高脱贫人口在产业发展中的经营性收入。出台奖补政策,对能繁母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进行奖励扶持,对带动卡户、监测户及村集体经济的按规模进行奖补,以奖补促存量、以存量促增量、以增量促增收。培育合作社共计3920个,其中农民合作社3301家,股份经济合作社619家;全县家庭农场485家,通过壮大养牛产业带动农户15万户50万人就业,产值达21亿元。
  采取“小额脱贫信贷+富民贷+产业贷”实现金融促振兴。切实用好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和乡村振兴产业贷等金融产品,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投向发展。大力争取“特惠贷”“富民贷”“产业贷”,采取“农户贷款、政府贴息、风险共担”的方式,支持农户发展产业,争取与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合作,积极争取放贷20亿左右资金用于种养殖业发展,放款对象为脱贫户、监测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把放贷产品做大做好,把金融扶持政策用好用活。累计完成脱贫小额信贷143950.27万元、富民贷1661万元、产业贷23517万元,带动40889户农户实现增收8631.46万元。   
  采取“技能培训+组织规模化外出务工+务工补助”促进稳定就业。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强化部门联动开展脱贫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实施“技能贵州”行动,做好“粤菜师傅”等协作培训,打造“贵州技工”“贵州绣娘”等职业技能培训品牌,落实培训补助资金和生活费补贴,进一步实施好“雨露计划”助学补助,提升脱贫人口劳动技能。强化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支持各乡镇(街道)创办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等,将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作为优先保障对象,严格落实稳岗就业政策措施,加大内拓外输力度,确保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达70%以上,拓展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落实好务工补助,利用就业帮扶车间和公益岗位等,强化就业岗位供给,增加就近就业机会,同时完善就业帮扶措施,强化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力度,牢牢守住脱贫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边缘易致贫劳动力“三类劳动力”稳就业保就业底线,按规定对“三类人员”首次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方式到户籍所在县以外省内就业、省外就业的,分别给予每人200-800元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对新跨省务工且稳定就业满3个月及以上的脱贫人口(含帮扶监测对象),适当安排一次性交通补助,最高不超过500元,稳住外出务工基本盘,切实增加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今年以来,完成培训7419人,发放5395名脱贫劳动力、搬迁劳动力、监测户劳动力培训期间生活补贴292.99万元。本年度返岗劳动力和新增省外就业人员4.92万人,组织化劳务输出3.68万人,组织化程度74.79%。脱贫劳动力县内就业8.6万人,大力开发乡村公益岗位,安置14124名劳动力就业,全县36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2814人实现就业增收。
  采取“设置公益岗位+环境整治+工资补偿”促进农户增收。围绕疫情防控设置防疫消杀、医护辅助、道路管制、卡点值守等应急管理服务岗位,围绕乡村治理开发乡村保洁、保绿、公共设施维护、便民服务、妇幼保健、托老托幼助残等便民服务类岗位,全面开展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水利工程及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河湖巡查与管护、垃圾污水处理、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河塘清淤整治、造林绿化等。强化工资发放制度,严格按照“按月发、足额发”的要求,做到及时兑现、不拖不欠。让卡户、监测户多一条增收渠道,让农户增收与乡村建设充分结合起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围绕便民服务类岗位,认真设置公益岗位,强化工资发放制度,让农户增收与乡村建设充分结合起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目前,全县设置公益岗位14124个,其中保洁员4494个,工资性补助500元每月,实现增收6000元。
  采取“农村劳务组织+小型公益设施+就业务工”促进农户增收。以村为单位,组织村级劳务合作社,分别有搬运工、泥水工、建筑工等不同的劳务队,积极投入到本村、本寨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自己的活自己干、自己的钱自己赚。谋划好以工代赈项目,调动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鼓励就近务工,补齐工作短板,在实施产业路、进寨路、串户路、水利设施、排污排水沟建设、改厕改圈、乡村风貌整治等工程时大力发动当地群众参与,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既充分体现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务工,又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真正做到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让群众得到最大实惠。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用以工代赈方式实施67个,资金6067.25万元,带动4266人实现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