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关应:几里药香,青春洒在泥土里
作者:柳羽佳 时间:2022-12-19 阅读:310

邹关应深入农户家中教老人在手机上办业务
海昌社区位于有着小西藏之称的贵州省威宁县海拉镇,近些年,海昌社区的百姓通过党参种植,迎来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好日子。邹关应是海昌社区一名大学生,毕业后毅然返回家乡,投身于党参产业发展的种植中,成了村里党参种植户中最年轻的一位。
每年十一月份,漫步在参田间,可以嗅到空气中一股淡淡的药香,这是党参田被翻起后散发的香气,邹光应也忙碌在其中,“挖党参有技巧,要避免伤到尖上一截,一定要完整地挖出来。每次走在被挖过的党参田里,蓬松的土地都让我感到幸福,土地养育了我们所有人,但很多人却选择离开养育我们的土地,背井离乡,漂泊一生”,邹光应说,“我觉得我生于斯,长于斯,只要有机会,就要回来,建设家乡。”
海昌社区的党参种植历史有三十年,三十年前就有人尝试着种植党参,但一没名气,二没市场,虽然海昌社区具有种植党参的天然优势,日照长,土质合适,但党参种植还是没有形成规模,直到前几年,海拉镇政府在产业上进行了大量投入,采取种植补贴的方式让百姓大胆地去种植,通过央视等媒体进行推广,打开了市场,海拉镇的党参产业也迎来了春天,党参产业风风火火地成了海拉镇脱贫攻坚期间的一大亮点,海昌社区因为位于集镇周边,土地相对平坦,海拉镇政府又对海昌社区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基地水窖、产业路等,很快发展成了全镇最大的一个党参种植基地,但什么人来种植党参,这是一个问题。
“牛栏江边空荡荡,不见地里农人忙。”在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海拉镇,很多村庄正在老去,出现了“老人村”“空心村”等现象,年轻人都喜欢出去打工,步入村庄,你只能看到一个个老人徘徊在村子边上,懒懒地晒着太阳,讲一个笑话就看到三个笑起的老人口里总共露出五颗黄牙。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怎样让年轻人愿意回乡创业,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邹光应是年轻人的一个代表,回乡创业的他并没有理会一些不怀好意的嘲笑,有人背地里会说读了一辈子的书还不是又回来种地了,他通过跟村里的种植大户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党参种植技术,种出的党参品级非常高。他还积极参加村里的事务,帮助村两委做了很多事,如脱贫攻坚、抗疫工作、人口普查他都积极投身其中,用实际行动参与到村子的建设中,并最终得到了全村百姓的一致好评,成为了村“两委”中的一员,也成为了县人大代表。
党参产业发展要走“党建+合作社”的模式,邹光应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村子里的陈玄荣等青年才俊,创建了“东荣种养殖合作社”,为党参的销售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正是通过这些平台,海昌社区的党参销往了广州等地,甚至远销东南亚,海昌社区也凭党参产业的发展,让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相信随着党参产业的发展,海昌社区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我们中,我们在建设家乡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个人的发展。五大振兴是相辅相成的,现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都正在实现,接下来还要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也一定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邹关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