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12-20

威宁县玉龙镇大寨社区:抱团养牛促发展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时间:2022-12-20 阅读:252


 

管理员张云正在搅拌饲料

  “又来一头,228公斤!”
  12月13日中午,威宁县玉龙镇大寨社区吴家垭口示范养牛场门口,不时传来阵阵吆喝声。养牛场要陆续新进场50头西门塔尔牛,村干部们正忙着配合管理员将牛依次赶上地磅进行称重。
  养牛是大寨社区的传统产业,乡亲们也乐于接受,617户居民中就有260户左右的养殖户,都以散养为主。在经过几次群众会和院坝会的思想碰撞后,大家一致同意把零散养殖资源聚集起来,抱团发展。
  今年6月,在得到县财政局、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资金支持后,社区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起了全社区第一个规模化的示范养牛场,第一批进场30头,第二批50头。
  牛在地磅上待不住,大家就用钢管在地磅的四周焊接了一个围栏,将牛固定住后再称,“要费点力,但是为了方便我们测算每头牛的养殖成本,这个环节不能省。”一旁的管理员张云拿起册子,边记边说。
  “他是我们社区的养殖大户,养了90头猪,10头牛,但被我们挖过来当‘牛司令’了。”大寨社区驻村第一书记马礼前接过话茬,“要想牛儿壮,管理是关键。”
  “马书记说得没错,我们喂的牛如果没有农户散养的好,那还怎么敢去指导他们喂牛?”张恩祥是个高嗓门,“我们的第一批牛,一个月都要长100斤左右的肉,很多农户来看过以后,都竖起了大拇指。”
  “眼见为实,我们进去看看。”似乎被张恩祥的话所感染,张云自信地推开了养牛大棚的滑动门。
  在宽敞通风的标准化圈舍里,一头头西门塔尔牛膘肥体壮。每头牛的耳朵上都挂了一块黄色牌子,牌子上印有相应的数字。“这是牛的‘身份证’,我们为每头牛都有建立了档案,购买了保险,关心它吃得好不好,长得怎么样。”沿着围栏,张云一一介绍起来。
  “养殖场的牛和你的比起来如何?”有人打趣。
  “以前我就是凭经验看牛、认牛、估斤两,没有这里规范。”张云说。
  说起养牛过程,大家的话匣子都打开了。
  “买牛靠‘眼力’,所有的牛都从本镇其他村的农户手里收购,保证品种适宜本地。”
  “养牛靠‘喂功’,酒糟、牧草、苞谷、小苏打和饲料要掌握好搭配比例,一头牛一天能长三斤!”
  “一定要重视防疫,热天要保持牛棚通风,冷天要注意防寒,牛粪要经常清理,每个环节都大意不得。”
  ……
  不知不觉过了两个小时,外面寒风呼啸,大伙却越说越起劲。
  看着新进场的50头牛得到妥善安置,马礼前开始说出下一步的产业发展计划:“80头牛预计一年能带来40万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我们将优先用于产业发展和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扶持有意向返乡创业的群众,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创建养殖场,目的就是带头做示范,做出效益给群众看。先吸纳10头以上的养殖户参与进来,再延伸到每一户养殖户,由合作社提供技术保障、防疫和销售,解决他们的额后顾之忧。”大寨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云接着说。
  “党支部带了头,我们肯定好好干!”除了管理员的身份,张云也是村委会的一名共产党员。
  傍晚时分,即将结束采访之际,社区干部坚持带记者去玉龙小河边看一看他们试验种植的甜象草。
  “一亩地能产15吨左右的甜象草,我们试种了5亩,接下来要扩大到50亩,养牛的饲草成本可以节省一半。”站在5米高的甜象草下,马礼前开心地说,“产业发展好了,乡村才能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里也明确支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我们的工作更有干劲,下一次你们再来看,又会是另外一番风景。”
  返程路上,透过车窗看着这个藏在苍茫雄阔大山褶皱里的小山村,山顶养牛场墙上鲜红的标语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发展村集体经济,是为了群众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