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12-26

雪山镇:唱响希望的牧歌

作者: 时间:2022-12-26 阅读:311


 

牛羊在草场上悠闲地吃着草

  在海拔2700米的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雪山镇灼圃草场上,是一片辽阔的高山草原。走进这里,只见无垠的绿色草场上,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着牧草。蓝天、白云、青草,风车、草原、羊群,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希望的牧歌在草原上唱响……
  灼圃草场地处乌蒙山脉,海拔在2300至28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20天,面积近万亩。面积如此宽、规模如此大的草场,并非是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而是许多人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建造出来的。
  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的灼圃草场还是一片荒芜裸露的山坡秃岭,少有生机,无法种植,也无法放牧。在过去有个说法:“灼圃龙街子,苦荞粑粑过日子,要想吃顿包谷饭,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等到下辈子。”一首民谣,道出了无尽的辛酸。
  当时,著名草原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在对南方草山草坡资源进行深入调研后,提出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构想,并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威宁灼圃草场作为试验示范基地。
  在1986年,灼圃草场正式建场,成为贵州省威宁高原草地试验站举办的草地畜牧业系统工程的试验、示范、推广基地。随着人工改良草地,以往的荒坡上长出嫩芽,曾经荒芜的山坡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碧绿的万亩草原。
  如今,灼圃草场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当地政府组织下,大量牛羊等牲畜被引进放养,这里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牧场。
  灼圃示范牧场在努力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同时,及时将草地畜牧业的科研成果、先进实用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在完善人工草地绵羊生产系统试验、示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人工草地肉牛育肥、人工草地杂交母牛生产、人工草地山羊生产、人工草地肉鹅育肥试验示范,并辐射带动了威宁自治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创造并发展了“试验站—示范牧场—农户”辐射模式的灼圃模式。
  在“灼圃模式”所产生的示范、辐射、带动下,雪山镇通过种草养畜项目,使全镇的草地畜牧业发展出现了喜人的势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这片美丽的牧场上,规模最大的农户投资5万元,承包草地面积500亩;规模最小的农户投资0.8万元,承包草地80亩。全场建植有人工草地7092亩,其中中心示范场1900亩,专业户5192亩,目前中心场存栏进口绵羊900只。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养殖牛羊是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
  草场上割草机的声音响个不停,工人们在高原草场上挥洒着汗水。随着草场生态的改变,吸引了许多人来到这里创业,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家就业,推动了当地畜牧的产业发展。看到在外漂泊的村民陆续回来,老人们倍感欣慰:“守住这片草场,就等于守住了家园、守住了幸福,往后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红火。”
  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划区轮牧、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在促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有效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下一步,雪山镇将进一步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养殖业,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湛蓝天空下,传来悠扬的民族长调歌谣,歌声伴随着微风,拂过连绵起伏的山丘,绿茵茵的草地一直延伸到天际……乡村振兴的牧歌,将在这片辽阔的高山草原上越唱越远。(来源 贵州画报)